主 管 单 位: 广东省教育厅
主 办 单 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编 辑 出 版: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
印 刷: 广东信源彩色印务有限公司
国 内 发 行: 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邮 发 代 号: 国内46-275;国外BM7077
国 外 发 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ISSN 1007-3213/CN44-1425/R)是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类刊物,1984年创刊,1987年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并同时被纳入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 刊物特色: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双百方针”,社会效益明显。文章题材新颖,切合临床实际,可读性强,集中报道目前中医药学最新研究进展。大部分论文提供中、英文摘要;图表用中、英文双语编排。既可为国内外医疗、教育、科研人员进行中医药研究提供参考,亦可为临床医生诊疗疾病、药物研究人员进行中医药开发提供思路,亦是中医药学爱好者的可读之品。
查看完整简介>滕瑄,彭添凤,周宇轩,易鑫颖,杨静伊,曾梅艳,彭清华,宋厚盼
Abstract:
【目的】对在校大学生阳虚质人群和平和质人群开展舌、面象客观化数据分析,探讨在校大学生阳虚质人群与舌象、 面象特征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方法】于2023年8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湖南省内的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 范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5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中采集阳虚质人群325例和平和质人群175例。运用YM-MA-I型中 医舌、面诊数字化检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图像分析,比较两种体质人群的舌色、舌形、苔色、面色、唇色的Lab参数差异 (其中,L代表亮度,表示从纯黑到纯白,取值为0 ~ 100;a和b代表两个颜色通道,a表示从深绿色到灰色再到亮粉红色, 取值范围是-128 ~ 127;b表示从亮蓝色到灰色再到黄色,取值范围是-128 ~ 127)。【结果】(1) 舌质和舌苔特征方面,与平和 质人群相比较,阳虚质人群以舌体胖大 (72.62%) 、齿痕舌 (83.69%) 、苔腻 (59.38%) 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或 P < 0.01) 。 (2) 面部光泽与唇色特征方面,与平和质人群比较,阳虚质人群面部多表现为少光泽 (79.08%) ,唇色以淡白为主 (42.1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 (3) Lab参数方面,阳虚质人群的舌色L值和苔色L值均较平和质人群显著升高, 面色L值和唇色L值、b值均较平和质人群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表明阳虚质人群的舌色、面色、唇色 均偏淡白。【结论】舌、面诊客观化数据与图像分析可准确辨别在校大学生阳虚质人群,可为人群其他类型体质判别提供思 路和参考。
Abstract:
【目的】调查深圳地区成人变应性鼻炎 (AR) 患者临床特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对深圳地区成人AR患者开展横 断面调查,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 (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耳鼻喉科门诊的成 人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过敏性鼻炎鼻症状总分量表 (TNSS) 、鼻伴随症状总分量表 (TNNSS) , 分析临床证候特征,填写中医体质调查问卷,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使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医 体质偏颇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 共收集深圳地区成人AR患者215例,其中以男性患者居多 (60.93%) ,18~29岁 年龄段占比最大 (48.84%) ,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 (33.49%) 和秋季 (30.70%) 。 (2) 中医证型分布方面,以肺气虚寒证最多 见 (40.93%) ,其次为肾阳不足证 (26.98%) 、脾气虚弱证 (20.00%) 、肺经蕴热证 (12.09%) ,其中肺气虚寒证、肺经蕴热证在 青年男性多见,肾阳不足证在中老年男性多见。 (3)中医体质分布方面,排前3位的分别是气虚质(30.23%)、阳虚质 (24.65%) 、特禀质 (15.81%) ;其中肺气虚寒证患者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为气虚质、特禀质、平和质,脾气虚弱证患者最常见 的体质类型为特禀质、痰湿质、阳虚质,肾阳不足证患者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为阳虚质、气郁质、特禀质,肺经蕴热证患者 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为湿热质、阴虚质、瘀血质;TNSS评分方面,排前5位的中医体质分别为特禀质、气虚质、阳虚质、痰 湿质、气郁质;TNNSS评分方面,排前5位的中医体质分别为阳虚质、特禀质、气郁质、阴虚质、湿热质。 (4) 经统计学分 析,各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中医证型、不同TNSS评分和不同 TNNS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或P < 0.001) 。 (5) 经Logistic回归分析,TNSS评分和TNNSS评分均与气 虚质、阳虚质、特禀质呈正相关,中医证型中的脾气虚弱证与湿热质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或P < 0.001)。 【结论】深圳地区成人AR发病与年龄、性别、季节、中医体质密切相关,存在明显体质偏颇特点,以气虚质、阳虚质、特 禀质为主,高TNSS评分与特禀质、高TNNSS评分与阳虚质密切相关,主要证型肺气虚寒证则与气虚质密切相关。
Abstract:
【目的】基于运气学说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 患者禀赋特点,为揭示PACG的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提供思路。 【方法】纳入2023年10月至2024年3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PACG患者204例,以出生日期推算受孕日期,将 其受孕日期转化为干支纪年后推算五运六气,录入数据库,统计分析其受孕禀赋特征。【结果】PACG患者受孕日期的主气、 客气、司天在泉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而岁运、综合运气、运气相合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且受孕 禀赋为少木-阳明燥金-少阴君火、太土-少阴君火-阳明燥金的PACG患者人数最多。【结论】受孕禀赋为少木、太土,综合运 气为少木-阳明燥金-少阴君火、太土-少阴君火-阳明燥金,运气相合为顺化年、天刑年者更易罹患PACG,故推测PACG患 者的体质可能与燥邪袭肺,金胜乘木有关。
Abstract: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病例特点、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高脂血症等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 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或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 (息肉组) 174例和肠道未见 异常者 (非息肉组) 87例,收集其相关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 (BMI) 、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血脂情况[包 括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动脉硬化指数 (AI) ]、是 否有脂肪肝以及肠息肉的发病部位、数量、大小和病理类型等数据,并对息肉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并分析结直 肠息肉患者的病例特点、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高脂血症的关联性。 【结果】(1) 息肉组和非息肉组患者均以41~60岁年龄段为 主,前者占59.8%,后者占49.4%,2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2) 结直肠息肉发病部位多位于左半结肠, 占63.2%;息肉数量以单发为主,占69.0%;息肉大小以1~10 mm为主,占90.2%;息肉类型以非腺瘤性息肉为主,占 51.1%。 (3) 息肉组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虚湿滞证,占44.8%;其次为大肠湿热证,占30.5%。 (4) 不同中医证型的BMI、糖 尿病史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而不同中医证型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脂肪肝史以及息肉发病部位、 数量、大小、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5) 息肉组患者的高脂血症占比明显高于非息肉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P < 0.01) ;且息肉组的TC、TG、LDL-C及AI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或P < 0.01) , 而2组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6) 不同发病部位的TC、LDL-C水平及不同中医证型的LDL-C水 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或P < 0.01) ,其余不同临床特征 (包括息肉发病部位、数量、息肉大小、病理类型) 及中医证型的血脂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年龄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结直肠息肉的中 医证型以脾虚湿滞证及大肠湿热证为主,且中医证型分布与BMI及糖尿病有一定的相关性;高脂血症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 危险因素,且TC、TG、LDL-C及AI的异常与息肉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TC及LDL-C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病部位有关,且 LDL-C还可能与中医证型分布有关。
Abstract:
【目的】评估急性盆腔炎性疾病 (APID) 患者中医证型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NLR) 、降钙素原 (PCT) 、C反应 蛋白 (CRP) 、白细胞介素6 (IL-6) 水平的相关性,从而评估NLR、PCT、CRP、IL-6在APID患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符合纳 入标准的110例于2020年1月 ~ 2024年3月在临海市中医院妇科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治疗的APID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 准分为热毒炽盛证60例和湿热瘀阻50例,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NLR、PCT、CRP、IL-6、炎性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深度水 平,分析NLR、PCT、CRP、IL-6与炎性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深度的关系,探讨APID患者预后与NLR、PCT、CRP、IL-6、炎 性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深度的关系,以及不同中医证型APID患者与NLR、PCT、CRP、IL-6、炎性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深度 的相关性。【结果】热毒炽盛证患者的NLR、PCT、CRP、IL-6水平及炎性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深度均明显高于湿热瘀阻证 (P < 0.05或P < 0.01)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LR、PCT、CRP、IL-6水平与炎性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深度呈正相关 (P < 0.01) 。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PCT、CRP、IL-6水平及炎性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深度与APID预后呈负相 关 (P < 0.05或P < 0.0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PCT、CRP、IL-6水平及炎性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深度与 热毒炽盛证、湿热瘀阻证均呈正相关 (P < 0.05或P < 0.01)。【结论】热毒炽盛证患者NLR、PCT、CRP、IL-6水平高于湿热瘀 阻证,NLR、PCT、CRP、IL-6有可能成为APID中医辨证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周彦萍,皮沪兰,柯昌兰,苏利君,黄易红,刘培健,申常造,孔婉文
Abstract:
【目的】探讨心血通口服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3年1月~2023年9月在广州中医 药大学顺德医院住院的80例血瘀型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 西医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指导、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术以及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用心血通口 服液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瘀证积分、心绞痛积分、血脂指标、颈动脉彩超指标、 心脏彩超指标及血清氧化三甲胺 (TMAO) 、一氧化氮 (NO) 、内皮素1 (ET-1) 、白细胞介素8 (IL-8)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 酶1 (AKT-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 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和相关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结果】(1) 脱落情况方面,研究过程中,有2例患者失访和1例患者因肺炎而退出研究,最终共有77例患者完成全部疗程的 治疗观察,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 (2) 疗效方面,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74% (35/39) ,对照组为 63.16% (24/38) ,组间比较 (χ2 检验) ,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1) 。 (3)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 者的胸痛、胸闷、夜间加重、心悸等证候积分和治疗组的面色晦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 0.05或P < 0.01) ,且治疗 组对胸闷、夜间加重、心悸等证候积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或P < 0.01) 。 (4) 血瘀证积分和心绞痛积分方 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瘀证积分和心绞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 0.01) ,且治疗组的下降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1) 。 (5) TMAO及相关炎症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TMAO、ET-1、IL-8、AKT-1、VEGF-A水平均较治疗 前明显降低 (P < 0.01) ,血清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 < 0.01) ,且治疗组对血清TMAO、ET-1、IL-8、AKT-1、 VEGF-A水平的下降作用及对血清NO水平的升高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或P < 0.01) 。 (6) 血脂指标方面,治疗后, 2组患者的总胆固醇 (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 0.01) ;治疗组的甘油三酯 (TG) 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 0.0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 < 0.01) ,而对照组的TG、HDL-C 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P > 0.05) ;治疗后组间各项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7) 颈动脉彩超指标方 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和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 0.01) ,治疗后组间IMT 和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8) 心脏彩超指标方面,治疗后,除治疗组的左心室内径 (LVd) 较治疗前明显增大 (P < 0.05) 外,2组患者的其余各项心脏彩超指标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P > 0.05) ,且治疗后组间比 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9) 安全性方面,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未发现与药物 相关的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及相关并发症。【结论】联合心血通口服液治疗,可有效改善血瘀型ACS患者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安全性好,其可能通过改善血脂、炎症以及TMAO起作用。
Abstract:
【目的】探讨补肾通脉方治疗2型糖尿病 (T2DM)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 肾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 及对血清微小RNA-126 (miR-126) 的影响。【方法】将2023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深圳市中医院老年医学科门诊及住院部就 诊的60例T2DM合并ASCVD肾虚血瘀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实施低盐 低脂糖尿病饮食和运动干预,并给予降糖、调脂、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 补肾通脉方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 (CRP) 、白细胞介素1β (IL-1β) 、白细胞介素6 (IL-6) 、血 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1) 、miR-126、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IMT) 、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以及血脂指标[总胆固醇 (TC) 、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的变化情况,并评估2组患者的颈动脉疗效 和用药安全性。【结果】(1) 血清miR-126水平方面: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miR-12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 < 0.01) , 对照组的血清miR-126水平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组间比较,研究组对血清miR-126水平 的升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 。 (2) 血清VCAM1水平方面: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VCAM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 降 (P < 0.01) ,对照组患者的血清VCAM1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组间比较,研究组对 血清VCAM1水平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1) 。 (3) 血清炎症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CRP、IL-1β、IL-6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 (P < 0.05或P < 0.01) ,且研究组对血清IL-1β、IL-6水平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 。 (4)血脂指标方面: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 (P < 0.01) ,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 (P < 0.01) ,而对照组患者的TC、TG、LDL-C、HDL-C水平均无明显变化 (P > 0.05) ;组间比较,研究组对TC、LDL-C水平 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 。 (5) 颈动脉疗效方面: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 (27/30) ,对照组为 63.33% (19/30) ;组间比较 (χ2 检验) ,研究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 。 (6) 安全性方面: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 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补肾通脉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够上调miR-126的水平,抑制VCAM1表达,降低 血清CRP、1L-1β、IL-6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延缓T2DM合并ASCVD病情进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Abstract:
【目的】评价平肝胶囊 (以龙胆泻肝汤加减组方而成) 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为“心肝同治”高血 压提供更多临床证据支持。【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科就诊的15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 压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降压药物治疗,观 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平肝胶囊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 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和用药安全性。【结果】(1) 脱落情况方面,研究过程中, 观察组脱落6例,对照组脱落4例,最终共有140例患者纳入疗效统计,其中观察组69例、对照组71例。 (2) 中医证候疗效方 面,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8% (64/69) ,对照组为66.2% (47/71) ;组间比较 (非参数秩和检验) ,观察组的中医 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1) 。 (3) 血压情况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 0.01) , 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1) 。 (4) 焦虑抑郁障碍改善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 前明显下降 (P < 0.01) ,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1) 。 (5) 安全性方面,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见明 显不良反应,且2组患者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均无异常,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平肝胶囊能明显减少肝阳上亢型 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及负面情绪;平肝胶囊联合西药降压药物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 障碍患者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Abstract:
【目的】观察致康胶囊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轻中度结肠远端溃疡性结肠炎 (UC) 患者的临床疗 效及其对血清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白细胞介素6 (IL-6) 和C反应蛋白 (CRP) 水平的影响。 【方法】将2022年 10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及病房接受治疗的110例大肠湿热型轻中度结肠远端UC患者按随机 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每晚临睡前锡类散1 g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50 mL保留灌肠治 疗,观察组给予每晚临睡前致康胶囊2.4 g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50 mL保留灌肠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 清炎症因子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中医证候评分、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 (IBDQ) 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 疗效和用药安全性。 【结果】(1) 疗效方面,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91% (50/55) ,对照组为80.00% (44/55) ,组间比 较 (秩和检验) ,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1) 。 (2) 炎症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CRP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P < 0.05) ,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或P < 0.01) 。 (3) 凝血功能方面,治疗后, 2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纤维蛋白原 (FIB) 均较治疗前改善 (P < 0.05) ,而凝血酶时间 (TT) 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P > 0.05) ;组间比较,观察组对PT、FIB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或P < 0.01) 。 (4) 中医证候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腹泻、便下黏液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P < 0.05) ,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或P < 0.01) 。 (5) 生活质量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IBDQ的全身 症状、肠道症状、社会能力、情感能力等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 (P < 0.05) ,且观察组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1) 。 (6) 安全性方面,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结论】致康胶囊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 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轻中度结肠远端UC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性均较为显著,能有效控制UC病情,缓解临床症状与 负面情绪,改善炎症反应及凝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Abstract:
【目的】探究扶元复衡汤辅助化疗治疗结直肠癌 (CRC) 脾肾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及预 后的影响。【方法】对2021年1月~2023年1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CRC脾肾亏虚证患者的临床资料开 展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2组患者均予以CRC根治切除术治 疗,对照组术后给予mFOLFOX6化疗方案 (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亚叶酸钙) 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扶元复衡 汤治疗。以14 d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12个周期。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细胞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 CD3+ 、CD4+ 、CD4+ /CD8+ 和自然杀伤 (NK) 细胞]、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EORTCQLQ-C30) 评分、癌因 性疲乏程度Piper疲乏量表 (PFS) 评分、Karnofsky功能状态 (KPS) 评分、预后相关标志物[糖类抗原199 (CA199) 、癌胚抗原 (CE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乳酸脱氢酶 (LDH) ]的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与1年 生存率。【结果】(1) 治疗效果方面:治疗12个周期后,研究组的总缓解率为75.00% (45/6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 (32/6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6.125,P < 0.05) 。 (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头晕 目眩、大便溏稀等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 0.05) ,且研究组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1) 。 (3) 细胞免疫 功能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4+ /CD8+ 和NK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P < 0.05) , 但研究组的降低幅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P < 0.01) 。 (4) 生活质量、癌因性疲乏程度和功能状态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 EORTCQLQ-C30评分、KP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 (P < 0.05) ,PF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P < 0.05) ,且研究组对EORTCQLQ-C30 评分和KPS评分的升高幅度及对PFS评分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1) 。 (5) 预后相关标志物方面:治疗后, 2组患者的血清CA199、CEA、VEGF、LDH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 0.05) ,且研究组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1) 。 (6) 不良反应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恶心/呕吐、消化道反应、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 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或P < 0.01) 。 (7) 生存率方面: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随访期间研究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 落5例。在完成随访的患者中,研究组的生存率为96.49% (55/5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4% (46/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5.223,P=0.022) 。【结论】扶元复衡汤辅助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CRC的总缓解率明显升高,可改善临床症状、免疫 功能及机体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癌因性疲乏程度,并可提高生存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Abstract:
【目的】探讨基于月经周期的中药序贯疗法联合克罗米芬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 (ODI)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7月 至2023年8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20例OD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克罗米 芬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基于月经周期的“养阴补血—温肾化痰通络—补肾健脾”的中药序贯疗法治疗, 疗程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对比2组患者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的临床疗效、子 宫内膜厚度、卵泡直径、排卵率、妊娠率、静息基础体温 (BBT) 双相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 (58/60) ,对照组为83.33% (50/60) ,组间比较,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χ2 =5.926,P < 0.05) 。 (2)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 0.01) ,且观察组的下 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 (3)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的卵泡直径较对照组长,BBT双相 率[60.00%(36/60) ]、排卵率[63.33%(38/60) ]及妊娠率[25.00%(15/60) ]较对照组的 31.67%(19/60)、41.67%(25/60)、 10.00% (6/60) 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或P < 0.01) ;而2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采用基于月经周期的中药序贯疗法联合克罗米芬治疗ODI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临 床症状,改善BBT状况,提升排卵率与妊娠率,且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
Abstract:
【目的】 观察改良的五子衍宗丸联合序贯疗法对脾肾阳虚型卵巢早衰(PO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性激素、卵巢超声指 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惠州市中医医院就诊的62例脾肾阳虚型PO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 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 用改良的五子衍宗丸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子宫与卵巢超声检查及血流动力学指 标、中医证候积分、Kupperman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排卵率与疗效,并评价2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脱落 情况方面,研究期间,共脱落2例,最终纳入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疗效方面,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90.00%(27/30),对照组为 76.67%(23/30),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3)性激素水平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 < 0.05),血清 雌二醇(E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 < 0.05),且观察组对血清FSH、LH水平的下降幅度及对血清E2水平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 于对照组(P < 0.01)。(4)超声检查指标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EM)、卵巢平均容积(OVA)、卵巢最大平面 的平均卵巢直径(MOD)、基础窦卵泡数(AFC)等超声检查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P < 0.05),且观察组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 对照组(P < 0.01)。(5)卵巢血流动力学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卵巢最大血流速度(PSV)均较治疗前升高(P < 0.05),卵巢 阻力指数(RI)、卵巢搏动指数(PI)均较治疗前下降(P < 0.05),且观察组对PSV的升高幅度及对RI、PI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 于对照组(P < 0.01)。(6)Kupperman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Kupperman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 前下降(P < 0.05),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7)排卵率方面,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的排卵 率为30.00%(9/30),对照组为10.00%(3/30),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排卵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8)安全性方面,对照 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2/30),观察组为6.67%(2/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改良的五子 衍宗丸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可有效调节脾肾阳虚型 POF 患者的性激素水平,促进卵泡发育,显著改善卵巢局部微循环, 提升排卵率,缓解症状体征,且安全性良好。
Abstract:
【目的】 观察温阳柔筋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 1 月至 2023年 12月安徽省庐江县中医院病房及门诊收治的 90例明确诊断为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温阳柔筋法针刺治疗,连续治疗 4周。治疗 1个月后,评价 2组临床疗效,观察 2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美国国立卫生院 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Barthel 指数(MBI)评分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 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情况,以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6(IL-6)和 C反应蛋白(CRP)的情况。 【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 93.33%(42/45),对照组总有效率 68.89%(31/4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FMA评分均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NIHSS评分与FMA评分方 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治疗后,2组患者MAS评分与MBI评分均明显改善(P < 0.05),且观 察组在改善MAS评分与MB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APTT、PT、 Fib水平均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APTT、PT、Fib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血清TNF-α、IL-6、CRP水平 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6)治疗后,2组患者的SS-QOL评分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 在改善SS-QOL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温阳柔筋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 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凝血功能,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及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从而提 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Abstract:
【目的】 观察复元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 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衡水市中医医院病房及门诊收治的204例明确诊断为V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 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2例。2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压、降糖、调脂等对症治疗,以及认知功能训练,对照 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复元胶囊治疗。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8个疗 程。治疗 2 个月后,评价 2 组临床疗效,观察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 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Hachinski缺血量表(HIS)评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并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 后神经调节蛋白1(NRG1)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研究过程中,观察组退出2例,对照组退出2例,最终观察组100例、 对照组 100 例纳入疗效统计。(2)治疗后,2 组患者的 MMSE 和 MoCA 评分均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 MMSE 和 MoCA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HDS-R和CDR评分均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HDS-R和CDR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ADL 和 HIS 评分均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 ADL 和 HIS 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 0.05)。(6)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0%(84/100),对照组为67.00%(67/1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 0.05)。(7)治疗后,2组患者的 NRG1水平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 NRG1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复元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VD,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大脑 的认知水平,有效提升患者血清NRG1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Abstract:
【目的】 观察益智清心方联合温针灸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临床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110例明确诊断为脑梗死后VC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智清心方联合 温针灸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1个月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评分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脑血流灌注参数的情况。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前后 C 反应蛋 白(CRP)、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的变化情况。并评价 2 组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6%(53/55),对照组为74.55%(41/5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治疗后,2组患者的MMSE评分、MoCA评分均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MMSE评分、MoCA评分方面明显优 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基底节区CBV、MTT、CBF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 在改善基底节区 CBV、MTT、CBF 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治疗后,2 组患者的血清 CRP、 IL-6、TNF-α水平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血清CRP、IL-6、TNF-α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 0.05)。(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7%(4/55),对照组为5.45%(3/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益智清心方联合温针灸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可有效减轻脑梗死后VCI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的脑血 流灌注,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Abstract:
【目的】 观察“东垣针法”指导下针刺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伴轻度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4年 2 月至2024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院风湿病科病房及门诊收治的80例明确诊断为气血两虚证RA轻度贫 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 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东垣针法”指导下的针刺治疗。连续治疗 4周。治疗 1个月后,评价 2组临床疗效,观察 2组 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的情况,比较 2组 患者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 价2组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 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DAS-28评分 均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 VAS评分和 DAS-28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治疗后,2组患者的RF、CRP、ESR水平均有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RF、CRP、ESR水平方面均明显优于 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RBC水平有明显改善(P < 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 > 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Hb水平有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Hb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为87.50%(35/40);组间比较(秩和检验),观察组的疗 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50%(3/40),对照组为 27.50(11/40),组间 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东垣针法”的指导下,采用 针刺与西药相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伴轻度贫血,不仅能实现针药互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显著缓 解患者的关节症状,还能提高血细胞水平,改善患者的贫血状态,且不良反应较少,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Abstract:
【目的】 观察加味当归饮子联合揿针疗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3 年 7 月至 2024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皮肤科病房及门诊收治的68例明确诊断为血虚风燥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观察 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当归饮子联合揿针治疗,共治疗 4周。治疗 1个月后,评价 2组临床疗效,观察 2组患 者治疗前后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OI)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的情况。比较2组患 者治疗前后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总IgE)含量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安全性及复发情况。【结果】(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91.18%(31/34),对照组为 70.59%(24/34);组间比较(Ridit检验),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治疗 2、3、4周后,2组患者的UAS评分均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UAS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治疗后,2组患者的DLQI评分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DLQI评 分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4)治疗后,2组患者的总 IgE 水平均明显改善 (P < 0.05),且观察组在改善总 IgE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6)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5.88%(2/34),对照组为23.53%(8/34),观察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加味当归饮子联合揿针疗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自发性荨麻 疹,能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疗效显著。
Abstract:
【目的】 观察查式推拿手法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对第二、三颈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颈肩疼痛、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NDI)等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第二、三颈椎小关节紊乱症提供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将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第二、三颈椎小关节紊乱症患 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0例。治疗组给予查式推拿手法联合MET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治疗。每天治疗 1次,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法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的变 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脱落情况方面,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无脱落病例,均能完成全部疗程的 治疗。(2)疗效方面,治疗5 d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为86.7%(26/30);组间比较(秩和检验),治疗 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3)疼痛程度改善方面,治疗后,2 组患者的颈部疼痛 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 0.05),且治疗组对颈部疼痛VAS评分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4)颈椎功能改善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 的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且治疗组对NDI评分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查式推拿手 法联合MET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第二、三颈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颈椎关节功能,其疗效优于传统推 拿手法治疗。
Abstract:
癌因性疲乏是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恢复。该病应责之于五脏,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 虚损、气血阴阳失调,治疗上应以调整气血阴阳为要,以调理心肝脾肾等脏腑为核心。通元针法以任督为总纲,通督养神 以调和脏腑,引气归元以平衡阴阳,终达“脏腑调和,阴平阳秘,疲乏自除”之功效。临床选穴上重督脉、兼背俞;取任 脉、守腹募,突出阴阳调和的主旨,并配以四肢特定穴以调理脏腑气血、针对寒热虚实。黄泳教授应用通元针法治疗癌因 性疲乏,积累了一定的临证经验。该文对其临证经验进行了梳理以供临床借鉴和思考。
Abstract:
总结周鹏教授运用调神固本法整合针灸治疗术后肋间神经痛的临证经验。周鹏教授认为,术后肋间神经痛因反复发 作,易使心神受扰,耗伤人之“神本”;又术中、术后各种因素伤及人之“形本”,故治疗以调神固本法为治则,从心、肝、 脾、肾论治。临床采用多维整合针灸外治模式,以局部围刺、梅花针解除患者燃眉之急,再用调神固本针法、精灸、埋针 综合性治疗,标本兼治,获得较好的疗效。
Abstract: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近24年中国知网(CNKI)及 万方(Wanfang)数据库中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 6.2.R6软件进行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的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共纳入 有效文献889篇,年发文量趋于稳定;该领域作者以周仲瑜、陈霞为核心作者团队;研究机构合作图谱中最主要的研究机构 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高频关键词有“针刺疗法”“针灸疗法”“单纯性肥胖”“埋线疗法”等;共形成“电针”“针刺”“针 灸”“穴位埋线”等13个关键词聚类。【结论】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较多,研究热点集中在小样本临床观察、文献研究 及作用机制研究。未来研究者可从针灸特色疗法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研究和探讨,以期开发针灸治 疗单纯性肥胖的理想治疗手段。
Abstract:
【目的】 借助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降糖三黄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 使用 TCMSP、 SwissADME、ETCM 2.0、BATMAN-TCM、化源网、化学专业网站、SwissTargetPrediction及Uniprot等数据库和平台,识别和筛 选降糖三黄片的活性成分及对应的作用靶标。使用 GeneCards、TTD、OMIM 数据库查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靶标。通过 Venny 2.1平台确定降糖三黄片与疾病的共同靶标,并使用STRING平台建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网络,从中挑选核心作用靶标。 应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路径分析,并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中 药-活性成分-靶标-信号通路-疾病的网络模型,进一步选取关键活性成分。最终通过AutoDock Vina 1.1.2软件进行分子对 接,探讨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标的相互作用。【结果】 共查找出467个潜在活性成分和309个共有靶标,这些靶标参与了多种 生物过程和信号途径。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芹菜素、木犀草素、异甘草黄酮醇、香叶木素等。主要作用于核心靶标IL6、 AKT1、STAT3、EGFR和TP53。涉及癌症途径、前列腺癌途径、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途径、AGE-RAGE途径和乙型肝炎途 径等通路。【结论】 降糖三黄片可能通过槲皮素、芹菜素、木犀草素、异甘草黄酮醇、香叶木素等关键活性成分,作用于IL6、 AKT1、STAT3、EGFR、TP53等核心靶点,调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的肿瘤相关通路以及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 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发挥抑制炎症、减少氧化应激、防止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
Abstract:
【目的】 观察缩泉润肠方对老年性便秘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老年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便秘组、缩泉润肠方 组、ISCK03[干细胞因子(SCF)、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c-Kit)信号通路抑制剂]组、缩泉润肠方+ISCK03组、正常组,每 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他组老年昆明小鼠均通过灌胃150 mg/kg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构建便秘模型。建模成功后,各组进 行相应干预 2 周。干预结束后,测定小鼠粪便粒数、粪便含水量,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1β、IL-6、胃动素、胃泌素、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测定小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苏木 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SCF、c-Kit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 便秘组小鼠结肠组织的细胞结构被破坏,肌肉层变薄,黏膜上皮出现损伤,粪便粒数,粪便含水量,血清中胃动素、胃泌 素、5-HT水平,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结肠组织中SCF、c-Kit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血清中IL-1β、IL-6、VIP水平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便秘组比较,缩泉润肠方组小鼠结肠组织损伤有所改善,粪便粒数、粪便含水量,血清 中胃动素、胃泌素、5-HT水平,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结肠组织中SCF、c-Kit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血清中IL-1β、IL-6、 VIP 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 ISCK03 组小鼠对应指标变化趋势与缩泉润肠方组相反(P < 0.05);与 缩泉润肠方组比较,缩泉润肠方+ISCK03组小鼠结肠组织损伤加剧,粪便粒数,粪便含水量,血清中胃动素、胃泌素、5-HT 水平,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结肠组织中SCF、c-Kit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血清中IL-1β、IL-6、VI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缩泉润肠方可有效改善小鼠老年性便秘,其治疗作用与上调SCF、c-Kit表达,进而促进肠蠕 动有关。
Abstract:
【目的】 观察大黄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足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人肾小球足细胞为研究对象,将其 随机分为空白组,LPS组,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溶血磷脂酸[LPA,RhoA/Rho蛋白相关卷曲螺旋激酶(ROCK)激活剂] 组。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染色法测定足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足细胞迁 移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足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足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足细胞中RhoA、ROC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LPS组足细胞的光密度 (OD)450 nm、EdU 阳性细胞率、迁移数低于空白组,细胞凋亡率,上清液中 TNF-α、IL-1β、IL-18 水平,细胞中 RhoA、 ROCK 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 LPS 组比较,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足细胞的 OD 450 nm、EdU阳性细胞率、迁移数升高,细胞凋亡率,上清液中 TNF-α、IL-1β、IL-18水平,细胞中 RhoA、ROCK蛋白表 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PA组足细胞的OD450 nm、EdU阳性细胞率、迁移数低于大黄素高剂量组,细 胞凋亡率,上清液中TNF-α、IL-1β、IL-18水平,细胞中RhoA、ROCK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大黄素高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结论】 大黄素可改善LPS诱导的足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有关。
Abstract:
【目的】 体内外观察黄芪多糖对牙周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结扎/脂多糖(LPS)诱导构建牙周炎小鼠模型,LPS处 理建立牙周炎细胞模型。给予黄芪多糖干预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小鼠牙周组织病理学损伤,试剂盒检测活性氧 (ROS)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抗酒石酸磷酸酶 (TRAP)染色法检测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的形成和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黏着斑蛋白(Vinculin)染色 法分析RAW264.7细胞中F-actin环的形成,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S(ARS)染色及ALP活性检测评价小鼠骨髓间充质 干细胞(mBMSCs)成骨细胞的形成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黄芪多糖显著 减少LPS诱导的小鼠牙槽骨流失及组织病理学损伤并改善牙周骨再生相关参数。黄芪多糖减少LPS诱导的小鼠牙周韧带细胞 (mPDLCs)中 ROS的生成,抑制 LPS处理的 mPDLCs细胞和牙周炎小鼠牙周组织和血清中 MDA含量而增加 SOD和 CAT活性。 黄芪多糖减少了LPS处理的小鼠牙周组织和RAW264.7细胞中TRAP的表达及RAW264.7细胞中F-actin环的形成。黄芪多糖降 低了LPS处理的mBMSCs细胞中 ALP的表达和活性并减少了钙沉积。此外,黄芪多糖下调了 LPS刺激的 RAW264.7细胞中破 骨细胞相关蛋白[组织蛋白酶 K(CTSK)、活化 T-细胞核因子 1(NFATc1)和 c-Fos] 的表达并上调了 mBMSCs细胞中成骨细胞 相关蛋白[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I型胶原蛋白(COL-1)和DMP1)] 的表达。【结论】 黄芪多糖通过抑制氧化应激 及促进ERK/AMPK途径介导的骨形成能力而减轻LPS诱导的牙周炎。
Abstract:
【目的】 观察红景天苷抗肝癌机制。【方法】 将 H22肝癌细胞分为对照组(仅更换新鲜培养液)及红景天苷低、中、高剂 量组,相应干预48 h。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实验检测侵袭细胞数,单丹磺酰尸胺(MDC) 染色法观察细胞自噬小体数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相应检测细胞高迁移 率族蛋白1(HMGB1),自噬相关基因酵母Atg6同系物(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Ⅱ/Ⅰ)、选择性自噬接头蛋 白62(p62)mRNA、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红景天苷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增殖活性降低,侵袭细胞数和自噬 小体数减少,p6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HMGB1、LC3-Ⅱ/Ⅰ和Beclin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P < 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红景天苷可能通过下调HMGB1表达及自噬水平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
Abstract:
【目的】 应用 DNA鉴定和理化分析相结合对 20批灵芝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对 20批灵芝进行 DNA提取、聚合酶链反 应(PCR)扩增、纯化、测序、输入中药材 DNA条形码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再进行标志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1、2、3、 4、5、6、9、10、11、12、13、14、15、16、18、20号灵芝为药典赤芝品种,而 7、8、17、19号灵芝为非药典赤芝品种; 对 16 批赤芝进行含量测定,含量符合药典规定有 15 个品种,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2、1、5、10、18、3、4、16、15、 11、13、14、6、9、12号。其中20号样品低于规定,其含量为0.38%。【结论】 DNA分子鉴定和理化分析相结合能快速进行 灵芝真伪优劣的质量评价。
Abstract:
女性慢性盆腔疼痛是病因复杂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朱玲教授认为,绝经期女性生理特点为五脏渐衰, 阴阳俱虚,阳虚尤甚;阳虚气化无力,湿热瘀滞,形成绝经期女性慢性盆腔疼痛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朱玲教 授运用治厥阴病之主方乌梅丸加减治疗该病,温阳通阳,升发阳气,清热祛湿,化瘀止痛。
Abstract:
探讨全国名中医陈宝田教授运用小柴胡汤、桂枝汤及其相关合方的临床经验。小柴胡汤不仅可和解表里寒热,而且 还能调理脏腑功能,维持气血阴阳平衡。桂枝汤不仅可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且具有调和脾胃与营血之功。以小柴胡汤为 基础方的合方包括二小汤、三小汤、小四五汤、柴苓汤;以桂枝汤为基础方的合方主要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与 桂枝汤之合方为柴胡桂枝汤,安神方为柴胡桂枝汤的衍变方。柴胡桂枝汤作为仲景经方合用的代表,集诸和法于一方,为 辨证基础上灵活运用经方的典范。应用柴胡桂枝汤不必拘泥于病名的不同,而应重视是否契合病机;用药随兼夹症状灵活 化裁。临证时,凡病机为阴阳失调、三焦失司、营卫失和,或伴太少两经循行所过之处不适感,或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 者,皆可根据病机加减应用柴胡桂枝汤。陈宝田教授在传统经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所拟定的适合不同病症的 多首合方,为现代中医的临床治疗拓宽了思路。
Abstract:
魏爱生教授基于“浊毒”理论并结合多年临证实践,提出脾气虚致浊毒内生为以肥胖/代谢紊乱为特点的 2型糖尿病 (T2DM)的关键病机,中后期因浊毒久蕴可致三焦不畅、脏腑损伤,据此提出早期截毒的观点,立“益气分消化浊”法,拟 定三黄茵陈五苓散为主方,该方是于经方茵陈五苓散中加入黄芪、黄连和麻黄而成,可益气以扶正,分消三焦而化痰湿郁 热,使脾气健,三焦畅,浊毒化,从而提高T2DM的疗效。
Abstract: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机体免疫失衡、免疫细胞异常活化、炎症因子以及免疫复合物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多脏器、多 系统受损的一类疾病,临床易反复发作。中医湿邪致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存在相关性。该文结合既往研究阐释中医湿邪 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复发相关性的理论依据,探析二者在临床表现、发病特点等方面的相似性,分析湿邪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可能存在的生物学机制联系;并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肾病综合征的复发与中医 湿邪的相关性。认为湿邪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复发的重要致病因素,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复发具有相关性;从中医湿邪治疗自 身免疫性疾病可采用健脾益气祛湿的疗法,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
Abstract:
心肌损伤是尿毒症患者的首要死因。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参与心肌损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浊邪作为一 种新型毒邪的代表,已逐渐被研究者推广。该文通过梳理有关浊邪的文献记载,分析其病邪特性及致病特点,认为从正虚 浊伏角度能更全面认识尿毒症心肌损伤的发病机理。尿毒症中,PINK1/Parkin 下调引起线粒体自噬减弱,导致活性氧 (ROS)、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最终引起心肌细胞损伤,这与中医之正虚(主要为肾虚)致浊邪(湿、瘀、痰、毒等)产生,引起 浊伏脉络,暗耗心脉导致心脉虚损的过程相似。基于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障碍机制可较好地阐释尿毒症心肌 损伤的正虚浊伏中医病机及扶正祛浊干预尿毒症心肌损伤的原则。在中医正虚浊邪的理论指导下,探索具有特异性的 PINK1/Parkin激动剂,可为尿毒症心肌损伤的治疗拓展思路。
Abstract: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帕金森病(PD)多因肝肾阴虚、阳亢动风所致;但在现代中医临证中,PD患者可出现运动症状如 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以及非运动症状如便秘、失眠、嗅觉障碍、表情淡漠等,同时伴有形寒肢冷、面肢浮肿、 腰膝酸冷、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脉迟无力。此时,其发病机制与阳气不足且分布不均有关,治疗可从阳虚论治,采用 温阳化气法治疗。该文探讨温阳化气法在治疗PD中的应用,拓展了中医临床治疗PD的思路。
Abstract:
感染性慢性难愈合创面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发病率正逐年升高。其“热毒壅盛, 营卫不和,脏腑功能失衡”之病机与玄府气液理论具有相似之处,“玄府郁闭”是形成感染性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病理基础。 该文以“开通玄府”为治疗原则,基于“以皮治皮”之皮类药善治皮肤疾病的特性,探讨皮类药在感染性慢性难愈合创面 的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提出治疗以火毒壅玄为病机特点之感染性慢性难愈合创面时,需清热散火以通玄,可选黄柏、白鲜 皮、秦皮等皮类药;治疗以瘀血滞玄为病机特点之感染性慢性难愈合创面时,需凉血活血以开玄,可选牡丹皮、地骨皮等 皮类药;治疗以风湿塞玄为病机特点之感染性慢性难愈合创面时,需祛风除湿以疏玄,可选五加皮、陈皮、茯苓皮等皮类 药;治疗以正虚闭玄为病机特点之感染性慢性难愈合创面时,需健脾补肾以荣玄,可选肉桂、杜仲、黑豆皮等皮类药。该 文基于玄府气液理论探析皮类药在感染性慢性难愈合创面治疗中的应用,可为皮类药治疗感染性慢性难愈合创面提供理论 依据,拓展了感染性慢性难愈合创面治疗的中医治疗理论,扩大了玄府理论的临床适用范围。
Abstract:
作为民国时期中西医结合医家的实践者之一,岭南医家张恭文饱读医书,广结医学有志之士,研究中医,传承中医。 张恭文善作善成,创办新中医养成所,续办广东梅县中医学校,创办期刊,筹设疗养院,宣传和发扬国医;心系百姓,悬 壶济世,长作良医,将服务民众健康的医学本质付诸实践;编撰出版多种中医教材,开展函授教学,培养医学人才,传播 医学知识;审视传统医学,提倡科学,尝试将西医精髓有机整合入中医,让中医更加具体化和科学化,是民国时期积极探 索中西医结合的有为人士。张恭文在中医发展艰难时期,为岭南地区中医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是民国时期不 可多得的医学人才。
Abstract:
【目的】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机制研究概况。【方法】 以“颈性眩晕”“颈源 性眩晕”“手法”“推拿”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从各库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有关手法治疗颈 性眩晕及疗效机制的文献,对获取文献进行筛选、分类和归纳,并对纳入文献的年代分布、文献类型与研究类型、治疗方 法、基础研究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近30年国内共发表了1 412篇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且有效的相关文献,文献数量在 2013年以前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后逐渐下降。纳入的1 412篇文献以期刊论文为主(1 231篇,87.18%),其中临床研究 文献最多(1 202篇,85.13%),基础研究较少(48篇,3.40%)。1 202篇采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中,仅357篇 临床研究文献明确提到具体的手法名称,这些手法种类或命名繁多,共有155种。1 202篇临床研究中,单纯以手法治疗颈 性眩晕的研究仅占34.44%,其余临床研究均为联合治疗,其中以手法+针灸/电针治疗最为常见(25.37%)。48篇基础研究中, 其研究方向以生物力学研究最多(38篇,79.17%)。【结论】 手法在近30年来被广泛运用于颈性眩晕治疗中。目前关于手法治 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质量不高,手法种类繁多,缺乏客观标准;其基础研究的研究方向单一,缺乏质与量的突破。未来 应对治疗颈性眩晕的手法命名进行审议,建立明确的命名原则和标准;应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等级,重视其基础研究,为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与实验依据,从而促进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