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1卷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整合医学宣言》
    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2024, 41(10):2515-2517.
    [摘要](2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整体整合医学简称整合医学,自2012年正式提出以来,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日趋丰富,成为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该文提出整合医学的十大主张,从认识论和方法学上阐述了整合医学的内涵和外延,以期实现现代医学的升维转型和自适应进化。
    2  国医大师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的学术传承与发展
    刘小斌
    2024, 41(10):2518-2525.
    [摘要](4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整理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脾胃虚损,五脏相关”思路指导下的重症肌无力诊治实践,评述肌病学科的传承与发展。认为“脾胃虚损”能够阐述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功能与形体受到损害的本质,“五脏相关”理论具有确立重症肌无力中医诊断与用药模式、促进重症肌无力辨证分型与个体案例结合、诠释痿病类证并指导方药拟定的优势。“五脏相关”不是单纯依靠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推导出来的关系,而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系;“五脏相关”理论能阐释当下重症肌无力的亚组分类,指导其精准靶向药物治疗。中医之创新,有赖于新的科学技术,中医药干预重症肌无力及其他罕见肌病所取得的疗效及理论表述,又将推动新科学技术高质量发展,即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需“吸取西医新知,弘扬中医优势”。
    3  国医大师禤国维“和法解毒”诊治皮肤病的学术思想探讨
    刘炽,周莎,吴元胜,熊述清,裴悦,李红毅,吴汶丰,指导:陈达灿,禤国维
    2024, 41(10):2526-2531.
    [摘要](2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深刻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思维方式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医学以“和”文化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国医大师禤国维从“和”文化出发,结合皮肤病临证经验,将“和”理念贯穿于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形成了“和法解毒”诊治皮肤病的学术思想。“和法解毒”包括调和阴阳、调和正邪、调和水火(即寒热)、调和方药四个方面,其目标是为了实现“解毒祛邪,以和为贵”。基于“和法解毒”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医特有的健康-疾病-治疗观;“和法解毒”可用于指导处理医患关系,对现代中医临床具有启发意义。
    4  国医大师禤国维运用皮类中药治疗皮肤病经验
    王家爵,谢凌峰,李红毅,莫秀梅,陈达灿,指导:禤国维
    2024, 41(10):2532-2537.
    [摘要](2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基于“以皮治皮”理论,运用皮类中药治疗皮肤病是中医“整体辨证”与“取象比类”思维的体现。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以阴阳为本,从皮肤病“阴阳失衡,外见于皮”的核心病机出发,将“以皮治皮”与“平调阴阳”理论相结合,发挥皮类中药在治疗皮肤病的独特优势。具体临证时,常采用蝉蜕配伍白鲜皮祛风止痒以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乌豆衣配伍白鲜皮祛风补肾以治疗色素减退性皮肤病,牡丹皮配伍地骨皮滋阴清热活血以治疗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桑白皮配伍地骨皮泻肺滋肾以治疗皮脂分泌异常性皮肤病。皮类中药具有祛风透疹、补肾滋阴等功效,“以皮治皮”的用药思路指导治疗皮肤病,可为皮肤科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借鉴。
    5  基于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构建的“六维辨识”体系要略
    王桂彬,司徒红林,林毅
    2024, 41(10):2538-2546.
    [摘要](2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中医学是认识人体生理状态和疾病过程的医学,既有一般思维方法的普适性,又有东方文化思维的特殊性。该文从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出发,回归中医哲学体系,重新审视、剖析疾病本质思维规律的重要性,提出涵盖辨病、辨证、辨症、辨机、辨体、辨气的中医临证“六维辨识”思维理念。“六维辨识”思维指导下的中医临床诊疗立足于整体大局观,倡导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症基于主症,可明晰疾病病机转化、病势进退、病证演变;辨机要求临证之际应注重病机演变,据证施治,依症加减;辨体需根据患者体质,结合疾病之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详细参辨;辨气应依据机体正气盛衰、邪气强弱来综合考虑,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六维辨识”旨在阐释辨病要素、识证参法、据症化裁、机态辨识的内在机理,有助于临证对疾病、病机、证候、治疗的全面把握,可为疾病的准确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6  乳腺癌“应激治乳”新理论的构建与临床应用探讨
    王志宇,胡玉蝶,洪时萃,徐上,王能,司徒红林,林毅
    2024, 41(10):2547-2554.
    [摘要](2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应激是生物体对内、外源性刺激的一种非特异的适应性反应,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然而当应激反应的程度超过机体适应阈值,即可诱发多种疾病。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女性恶性肿瘤前列,乳腺病领域首位国医大师林毅教授创立“六郁治乳”理论,认为六郁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而六郁与机体应激反应系统密切相关,中医药在调整应激稳态平衡领域有特色优势。该文基于中医经典理论、“六郁治乳”理论及现代应激理论,提出“应激治乳”学说,阐释应激因素介导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病机特性、致病特点、分子机制,提出基于应激稳态调控的核心思想和辨治原则,总结“应激治乳”理论指导下的遣方用药。“应激治乳”理论的构建丰富了中医乳腺癌理论体系,有望为改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预后提供新路径。
    7  循证中医20年的发展和思考
    XUE Charlie Changli (薛长利),ZHANG Anthony Lin,MAY Brian H,POBJOY Louise,ZHOU Iris Wenyu
    2024, 41(10):2555-2567.
    [摘要](1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中医用于防治疾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医学积淀了丰富的经典文献、病例记录以及各种临床研究数据,详尽记录了中医的运用和疗效。然而当代临床决策需要更高质量与可靠的证据来支持。由于中医在此领域的循证证据较为缺乏,妨碍了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有效融合,也制约了中医作为一种安全且有效医疗方式在全球的推广和认可。过去20年中,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和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致力于支持传统药物(如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整合,以提升全球医疗保健水平。该文分析了过去20年来(2005年2月至2024年2月)国际四大顶级医学刊物(如BMJ,JAMA,Lancet and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的中医研究文献,阐述了中医循证证据基础的发展。同时着重介绍了该研究团队在推动循证临床中医发展的关键举措,包括澳大利亚中医产品和从业者的规范监管、教育标准的提高以及国际合作的深化。该研究团队在中澳国际中医研究中心内所开展的科研课题充分展现了这种国际合作的成果和优势。中澳国际中医研究中心通过独特而全面的“整体证据”方法,开展的中医优势病种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临床研究,为中医证据基础 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部分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开创性的系列中医临床循证专著被国际医学指南广泛引用。尽管在过去20年里,中医的临床证据基础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空白,制约了其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未来需要持续的资金和研究来推动这项工作,以确保中医防治疾病的安全、有效和可行性,最终实现将传统医学作为WHO全球医疗覆盖战略的一部分。
    8  温建民微创𧿹外翻病症诊疗体系学术思想及运用
    温冠楠,程桯,蒋科卫,豆以彪,奚向宇,白志强,温建民
    2024, 41(10):2568-2575.
    [摘要](1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𧿹外翻病症作为常见的前足疾病,其诊疗体系一直备受关注。该文介绍了温建民教授基于中医阴阳平衡和筋骨理论,结合现代手术经验,历经40余年的深入临床实践和研究,构建了以“阴阳平衡”“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为原则的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𧿹外翻病症诊疗体系(包括第一跖骨微创切骨手法整复术、“裹帘”外固定、围手术期中药的辨证应用以及中医的康复调护等四大关键技术),该体系为𧿹外翻病症的标准化微创治疗提供了系统指南,亦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他骨伤科疾病提供了重要思路,具有极高的借鉴及推广价值,是温建民教授的重要科研成果及心血结晶。
    9  基于伏邪理论的新冠病毒感染中医药防治思路与实践探索
    黄婉怡,薛亚静,林杰文,王新华
    2024, 41(10):2576-2580.
    [摘要](1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探讨“伏邪理论”对新冠病毒感染等所致疫病的病机认识、防治思路的指导意义。“伏气”为温病病因,亦为人身阳热之气;阳热之气郁伏于内可成为伏热体质,伏热体质与温病的发生发展尤为密切,伏热体质更易致温邪为患。伏邪理论对中医防治新冠病毒感染所致疫病的启示主要为:气候反常是疫病发生的重要预警和外在条件;同气相求,伏邪与新感病邪性质相关,易内伤太阴,脾虚湿聚则成“伏湿”;从伏邪理论防治疫病,有助于辨识证候重点,制定针对病机的核心治法,截断病情。基于伏邪理论,针对伏湿的祛湿法为新冠病毒感染预防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治法。该课题组以燥湿、化湿、利湿、健脾等多种祛湿法组方,拟定了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中药方“五指防冠方”(由五指毛桃、薏苡仁、茯苓、火炭母、苍术、广藿香、甘草组成),该方可应用于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早期治疗。祛湿法的疗效机制主要与改善机体的免疫紊乱状态、恢复机体抗病能力有关。
    10  针刺治疗癌症相关病症的临床研究证据分析和未来研究方向探讨
    林志秀,张宏伟
    2024, 41(10):2581-2585.
    [摘要](3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随着针刺治疗癌症相关病症的临床研究数量的增加,已有一定的研究证据支持针刺在部分癌症相关病症的治疗应用。该文在对已有证据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临床研究质量较低、针刺的整体性治疗作用评估不足,以及国内临床研究结果的应用不足等,并进一步针对这几个主要问题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11  从“岭南罗氏妇科诊法”谈中医药的文化传承与学术传播
    罗颂平
    2024, 41(10):2586-2590.
    [摘要](1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岭南罗氏妇科诊法”为广东省、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称非遗项目),具有文化属性与学术属性。“岭南罗氏妇科诊法”源于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带有岭南文化的基因与岭南医学的印记。中医药非遗项目与中医流派的文化传承与学术传播各有侧重。非遗项目由文化部门组织评定,其传播主要面向公众,以外展型传播为主;而流派是由中医药管理部门评定,其传播则以行业内为主,外展为辅。中医流派的文化传承与学术传播,既要在中医理论方面深入发掘,又要以理论指导临床,提高疗效;流派团队建设尤需注重学科文化传承,可通过工作站建设等形式,在行业内进行学术传播,让更多的从业者了解和掌握流派的学术经验,从而使民众获益。与中医流派相比,中医药非遗项目的文化属性更为突出,非遗传承人不仅要传承技艺,更需要在社会层面进行文化与技艺推广,让民众了解中医药非遗项目,自觉以中医药保健防病。中医药非遗项目与学术流派的传播均应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多层次、多维度传播中医药文化。
    12  张忠德采用平调五脏法辨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经验
    唐丽娟,何伟炎,金连顺,张曈,指导:张忠德
    2024, 41(10):2591-2595.
    [摘要](1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进入恢复期后,常会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称之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中医对其辨治有独特的优势。张忠德教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于中医学“湿毒疫”范畴,新冠感染进入恢复期,所感湿毒之邪可使脏腑气血阴阳处于失调状态,出现阳气耗损或津血亏虚,湿浊困阻气机、入络成瘀为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的关键;提出其治疗应以平调五脏气血阴阳为原则,采用运化湿毒痰浊、理气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根据五脏气血津液阴阳之盛衰,辨证分型选用“扶正系列方”:元气亏虚证可选扶正升白方;肺脾肾虚证可用扶正益肺方;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证可选扶正安神方。临证时,张忠德教授针对湿毒浊气留滞部位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加减,并重视脾胃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注意顾护脾胃,以促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患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13  基于“筋、节、骨、髓”分型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
    李永津,林方政,陈树东,詹吉恒,侯宇,祁冀,曾小龙,高梓博,林定坤
    2024, 41(10):2596-2600.
    [摘要](2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一种由于颈椎间盘和椎间关节退变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肩部及上肢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传统中医的筋骨辨证在治疗该病时存在概念不清、辨证分型不一等问题。岐黄学者林定坤教授在筋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提出了颈椎“筋”“节”“骨”“髓”4大分型。该文通过总结林定坤教授对CSR筋骨辨证学术思想,总结手法治疗该病的作用靶点,提出基于筋劳、节错、骨变和髓损等4种病损分型,采用理筋、调节、护髓和治骨4种手法治疗,以期完善骨伤科手法治疗CSR的辨证施治体系,为临床提供参考。
    14  肺癌研究40年:痰毒理论的构建与益气除痰法的应用
    林丽珠,孙玲玲,綦向军
    2024, 41(10):2601-2607.
    [摘要](1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一位的肿瘤。该研究团队在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指导下,根据近40年的肺癌诊疗经验,认为“痰”为肺癌发病的关键,并结合肺癌的临证特点,进一步提出“痰毒”致病的理论。肺癌为本虚标实之病,肺脾气虚为“痰毒”产生的关键,“痰毒”为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因素,据此凝练出益气除痰的肺癌治疗大法。该研究团队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益气除痰法治疗中晚期肺癌尤其是老年中晚期肺癌疗效确切,可延长中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改善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肺癌相关症状、增效减毒抗肿瘤治疗、防治早期肺癌等;益气除痰方的抗肿瘤机制与抑制肺癌的转移、调控细胞周期、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调控细胞凋亡与自噬、改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耐药性等有关。
    15  脾功能本质与“从脾论治”治法方药研究的探索与展望
    刘乃华,林传权,高永,史亚飞,朱梦露,潘华峰
    2024, 41(10):2608-2614.
    [摘要](1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脾主运化,脾气散精”是脾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中焦脾土可运化水谷并转输精微,维护机体糖脂代谢稳态,“脾主运化,脾气散精”与糖脂代谢在生理功能上具有一致性。脾虚则纳运失职,易感外邪;气虚血滞而内生湿热,久积不通则化瘀为毒,导致“炎-癌”转化,“脾虚为本,瘀毒互结”与“炎-癌”转化在病理改变上具有相关性。健脾散精化浊可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健脾化瘀解毒可遏制胃的“炎-癌”转化进程。从机体糖脂代谢角度探索“脾主运化,脾气散精”功能本质的科学内涵,聚焦消化系统重大疾病的“炎-癌”转化进程并探讨消化道炎症性疾病、癌前病变等的证候演变规律及其“从脾论治”的药效机制,将丰富脾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助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已成为当前脾胃研究领域的新方向。
    16  文化与医学视域下对当代中医情志学说研究的思考
    严灿,吴丽丽
    2024, 41(10):2615-2620.
    [摘要](1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精髓,是中医情志学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和思想根源。中医情志学说的“形神一体观”“以心神为主导的五脏藏神论”“人格体质论”等核心理论及其中医情志病防治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意象思维”等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不同于现代心理学、精神病学的独特理论体系。该文通过剖析中医情志学说的文化内涵,在文化与医学视域下,探讨当代中医情志学说的继承与创新,认为当代情志学说的研究应着重于以下几个领域:不同人格体质的情志病发病及防治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基础研究;不同人格体质情志病的证候规范化判别模式研究;跨文化的情志学说研究;当代社会文化对情志病发病影响的研究;加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情志病防治研究。在文化和医学视域下研究中医情志学说,不仅有助于继承和发扬其特色和优势,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精神心理理论和实践体系,且在当前医学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理论和技术的交流,实现其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
    17  从标到本:论银屑病复发之本质
    郭洁,卢传坚
    2024, 41(10):2621-2624.
    [摘要](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银屑病复发一直是银屑病治疗中的难点,且随着生物制剂的广泛应用,这一问题未来会更突出。该课题组从银屑病的“脾肾阳虚是其根本,外邪触发是其诱因,血热瘀滞是其标象”的“本虚标实”病机观出发,提出银屑病的本质是一类内伤性疾病,银屑病的反复发作与其“以血热瘀阻为标,以脾肾亏虚为本”的病机特点密切相关;复发是因治疗手段仅抑制了“血热”之标象,而未能修复亏虚之本。故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固本之法应当贯穿始终,并结合其水湿停留、瘀血结滞之标实,重视祛湿与化瘀,方能取得更加稳定的整体疗效。
    18  祛湿通脉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林昌松,詹静怡,陈淑琳,张义方
    2024, 41(10):2625-2630.
    [摘要](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基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风湿瘀阻,筋伤骨损”的病机特点,提出“祛风除湿,通利血脉,畅通经络,健脾补肾, 强筋壮骨”的治法,简称“祛湿通脉法”。在“祛湿通脉法”治疗原则的指导下,可根据正邪虚实,选用经验方如昆断益母 方、南续益母颗粒、三藤舒筋方以及经方如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半夏泻心汤等进行随症加减的中药治疗, 并可配合膏方、外治法、功能锻炼等,从而构建具有中医药优势的类风湿关节炎防治体系。该课题组所开展的系列临床和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祛湿通脉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是发挥中医药优势以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创新。
    19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平台标准化建设
    曾锐祥,郭力恒,张晓璇,祁建勇,毛帅,张敏州
    2024, 41(10):2631-2635.
    [摘要](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AMI)对全球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针对AMI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平台的标准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致力于探索和推进针对AMI的中医药防治策略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的建设。团队首创了AMI“救心•治心•养心”三位一体模式,专注于AMI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化构建,创建并实践了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AMI关键技术体系,突显AMI中西医结合诊疗平台标准化建设成果。
    20  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湿证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黄海燕,邝卓然,倪小佳,苏晴,孟苗苗,杨小波,蔡业峰
    2024, 41(10):2636-2647.
    [摘要](1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研究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湿证相关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21年10月至2023年2月在广东开展的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湿证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纳入60例研究对象(包括脑血管疾病风险组41例和健康对照组19例),进行湿证诊断与脑卒中风险评级,收集粪便样本,采用高通量16SrRNA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菌群特征。【结果】(1)共53例诊断为湿证(88.33%),风险组与健康组间及低、中、高危3组间在湿证诊断量化得分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6;P=0.041)。(2)湿证组与非湿证组的肠道菌群物种种类及丰度无显著性差异。(3)在已诊断为湿证的人群中,健康组与风险组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而Beta多样性分析有显著性差异;LEfSe分析发现梭杆菌和乳杆菌富集于风险组;相关性分析提示差异菌与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3个危险因素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相关。(4)在已诊断为湿证且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低、中、高危3组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而Beta多样性分析则提示有显著性差异;LEfSe分析发现,Acidaminococcaceae、Phascolarctobacterium、Butyricimonas明显富集于低危组,Veillonellaceae明显富集于中危组,Ruminococcus 2、Alloprevotella明显富集于高危组;相关性分析提示,差异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相关。【结论】以湿证为主的广东地区人群,湿证程度与脑卒中风险有关,且呈现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脂质代谢相关的特征菌群。
    21  天麻健脑颗粒联合高压氧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炎症因子、MMP-9、 Hcy和SOD表达的影响研究
    伍小玲,宁为民,刘发生,温丽敏,赵湛
    2024, 41(10):2648-2655.
    [摘要](2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探讨天麻健脑颗粒(由半夏白术天麻汤衍化)与高压氧联合治疗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清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风痰瘀阻型V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压、降糖、调脂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奥拉西坦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天麻健脑颗粒联合高压氧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和血清炎症因子、神经因子、凋亡因子及MMP-9、Hcy、SOD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试验组对中医证候积分和ADL评分的降低幅度及对MMSE评分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炎症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对血清TNF-α、CRP、IL-6水平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神经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试验组对血清NE、DA、5-HT水平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凋亡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清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及其配体(sFAS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对血清HO-1水平的升高幅度及对血清sFAS、sFASL水平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MMP-9、Hcy、SOD表达水平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SO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清MMP-9、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对血清SOD水平的升高幅度及对血清MMP-9、Hcy水平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天麻健脑颗粒联合高压氧能够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生活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调节神经递质表达的作用。
    22  益气化痰通络方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气虚痰瘀阻络型冠心病的 临床疗效研究
    黄美春,梁宇鹏,刘培中,章圣云,彭瑟,李创鹏,张和针,赖天伟,艾长江,刘擎,张艾蒙,李少慧
    2024, 41(10):2656-2662.
    [摘要](1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探究益气化痰通络方(由五爪龙、三七、法半夏、茯苓、荷叶、甘草等组成)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及对低剪切力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气虚痰瘀阻络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治疗组给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并于术后口服益气化痰通络方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低剪切力相关血清学指标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术后1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68%(47/53),对照组为75.47%(40/53),组间比较(χ2检验),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血流低剪切力内皮功能障碍相关指标方面:治疗后,对照组的血清MCP-1、IL-1β、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的血清MCP-1、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对血清MCP-1、IL-1β、VEGF水平的下降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方面:术后随访1年,治疗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8.87%(10/53),对照组为20.75%(11/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气虚痰瘀阻络型冠心病患者,益气化痰通络方联合DCB可有效作用于冠脉血流低剪切力内皮功能障碍相关靶点,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术后1年不良事件发生率未见增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3  运气禀赋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杨倩,彭彦楚,老膺荣,吴蕾
    2024, 41(10):2663-2671.
    [摘要](1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的出生日期、急性加重日期的五运六气特点,探讨运气禀赋与慢阻肺发病的相关性,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中医运气学的辨治思路。【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结合中医五运六气时间划分,对3411例慢阻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1)出生日期运气分布:主气以阳明燥金最多;客主加临以太阴湿土-阳明燥金最多;五运三纪以火运太过残差最大;综合运气以太徵-少阳相火-厥阴风木最多。上述出生日期的运气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急性加重日期运气分布:岁运以太徵、少宫居多;司天-在泉以太阳寒水-太阴湿土残差最大;客气以阳明燥金最多;客主加临以阳明燥金-少阴君火最多;五运三纪以木运平气残差最大;综合运气以太徵-太阳寒水-太阴湿土最多。上述急性加重日期的运气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慢阻肺病例运气禀赋与发病趋势存在一定的五运六气关联,通过分析慢阻肺患者出生日期和急性加重日期的五运六 气特点,有利于较早发现易患人群和急性加重时间,及早进行干预、未病先防。
    2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人群特征信息及其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谢恩健,许迎景,刘仙,张耀敏,吕世龙,颜樱楠,郑学宝
    2024, 41(10):2672-2678.
    [摘要](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人群特征信息、中医证型分布及其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为IBS-D患者对应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项目组成员所在医疗机构收治的124例IBS-D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根据肠易激综合征专用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81例与预后不良组43例。探讨IBS-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IBS-QOL量表评分结果的差异,并使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IBS-D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人群特征信息:IBS-D患者男女比例差异不大,发病群体以中年人为主,病程区间跨度较大,疾病症状严重程度多表现为中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焦虑与抑郁情绪表现,机体营养水平普遍存在失衡状态。(2)中医证型分布:肝郁脾虚型78例,占62.90%;脾气虚弱型26例,占20.97%;脾肾阳虚型20例,占16.13%。(3)IBS-QOL量表评分:相比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IBS-QOL量表的负性情绪、躯体功能、行为障碍、健康状态、挑食、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各项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症状严重程度、焦虑状态、抑郁状态、中医辨证分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及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总蛋白水平改变均可能导致IBS-D患者不良预后风险增加(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症状严重程度为重度、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型及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总蛋白水平改变均属于IBS-D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较多的IBS-D患者存在远期不良预后情况,其远期预后情况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症状严重程度、焦虑与抑郁状态、营养失衡情况以及中医证型为肝郁脾虚型等,明确其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可为临床干预方案的制定与调整提供数据参考。
    25  肠安菌泰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张佳河,侯秋科,张长荣,祝水恋,杨希玲,祝旺,刘凤斌
    2024, 41(10):2679-2686.
    [摘要](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观察肠安菌泰颗粒(由太子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白芍、防风、陈皮、黄连、木香等中药组成)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共纳入130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治疗组给予肠安菌泰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肠安菌泰安慰剂颗粒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Bristol粪便性状分型量表(BSFS)、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HAD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结果】(1)脱落情况方面,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6例,对照组脱落8例,最终共有116例患者完成临床研究,其中治疗组59例,对照组57例。(2)临床疗效方面,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14%(52/59),对照组为45.61%(26/57),组间比较(χ2检验),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IBS-SSS评分及治疗组的BSFS和IB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2组患者的医院焦虑量表(HADA)和医院抑郁量表(HADD)评分及对照组的BSFS和IB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对IBS-SSS、BSFS和IBS-QOL评分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4)安全性方面,在整个试验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也未发现与药物有关的肝肾功能异常、血液和心功能异常等情况。【结论】肠安菌泰颗粒可有效改善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大便性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26  双叶散治疗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观察
    周道成,阮贵基,帅优优,徐文华,刘德亮,赵恒侠,李惠林
    2024, 41(10):2687-2694.
    [摘要](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观察双叶散治疗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脾虚痰瘀型T2DM合并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降糖、降脂、护肝降酶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双叶散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肝功能及肝脏B超分度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1)疗效方面: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00%(34/40),对照组为70.00%(28/40),组间比较(χ²检验),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形体肥胖、肢体困重、气短懒言、胸闷刺痛、腹胀纳呆等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对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糖脂代谢指标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FINS、HOMA-IR、FBG、2hPG、HbA1C、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对FINS、HOMA-IR、FBG、2hPG、HbA1C、TC、TG、LDL-C水平的降低幅度及对HDL-C水平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肝功能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对各项肝功能指标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脂肪肝B超分度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脂肪肝B超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对脂肪肝B超分度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方面: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无肝肾功能受损及血、尿、大便常规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双叶散治疗脾虚痰瘀型T2DM合并NAFLD疗效显著,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肝功能和脂肪肝B超分度。
    27  基于队列研究的中药治疗对妊娠合并地中海贫血疗效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罗迪,徐冰洁,杨烨耀,苏丽珊,王淑平,李艳芳
    2024, 41(10):2695-2703.
    [摘要](1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分析中药治疗妊娠合并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的疗效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符合研究条件的175例地贫孕妇,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中药组105例、补铁组41例和未治疗组29例,比较3组地贫孕妇孕中晚期血液学指标变化及妊娠结局;进一步将中药组分为中成药组56例、单味中药组20例及中药复方组29例3个亚组,比较3个亚组地贫孕妇孕中晚期血液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对地贫孕妇妊娠期管理的规范性进行分析。【结果】(1)中药组孕晚期血红蛋白(Hb)浓度较孕中期升高(2.28±7.27)g/L,疗效优于补铁组和未治疗组(P<0.05);中药组分娩前Hb浓度较孕中期升高(12.17±10.81)g/L,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5)。(2)3组地贫孕妇孕晚期血清铁蛋白(FER)水平均较孕中期下降,补铁组FER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5)。(3)单味中药组和中药复方组孕妇孕晚期Hb浓度较孕中期分别上升(4.50±4.66)和(3.62±8.77)g/L,上升幅度显著大于中成药组(P<0.05)。(4)3组地贫孕妇的妊娠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仅52.0%(91/175)的地贫孕妇在孕20~24周后进行了3次及以上的血常规检测,34.3%(60/175)的孕妇未复查FER水平,21.2%(37/175)的孕妇未规范补铁治疗。【结论】中药治疗可改善地贫孕妇贫血,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较中成药疗效更佳,且未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口服铁剂治疗可提升地贫孕妇的铁储备,但改善贫血的效果不及中药。地贫孕妇贫血和铁代谢指标的监测,以及补铁剂和中成药运用的规范性问题值得关注。
    28  42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陈天柱,宋媛媛,李冉,刘传英,陈亚宾,刘华,许华
    2024, 41(10):2704-2712.
    [摘要](1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20例MPP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呼吸道疾病病史、中医证型、MPP分型、咳嗽时长、发热时长、发热峰值、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乳酸脱氢酶(LDH)]以及是否合并感染等;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MPP患儿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各项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探讨基于中医证型的不同MPP分型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420例MPP患儿中,轻型283例(67.4%),难治型76例(18.1%),重型61例(14.5%);风热闭肺证152例(36.2%),痰热闭肺证141例(33.6%),湿热闭肺证77例(18.3%),毒热闭肺证25例(6.0%),肺脾气虚证16例(3.8%),阴虚肺热证9例(2.1%);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295例(70.2%),混合感染125例(29.8%)。(2)不同中医证型MPP患儿在年龄分层、就诊季节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性别、既往有无呼吸道病史、是否合并感染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MPP分型在就诊季节、既往有无呼吸道病史、是否合并感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及年龄分层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中医证型的CRP、PCT等实验室指标及咳嗽时长、发热时长、热峰等症状表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不同MPP分型的PCT、LDH等实验室指标及咳嗽时长、发热时长、峰值等症状表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RP≥10.5mg/L和风热闭肺证是轻症MP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发热≥7d、咳嗽≥12d和痰热闭肺证是难治性MP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咳嗽≥12d、混合感染、毒热闭肺证是重症MP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该研究发现,MPP分型以轻型为主,中医证型以风热闭肺证居多。难治型MPP和湿热闭肺证在秋季的比例显著增高,可能与地域及运气特点相关;CRP水平及热峰升高可能与痰热闭肺证、毒热闭肺证相关,临床上应注意及早使用清热化痰或清热解毒类药物;既往呼吸道疾病病史与混合感染患儿更易发展为重型MPP,临床上需加以警惕;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和毒热闭肺证分别是轻型MPP、难治型MPP和重型MPP的独立危险因素,临证需及时施治,以防止MPP由轻型向难治或重型发展。
    29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住院患者的中医证素研究
    李国焱,何羿婷
    2024, 41(10):2713-2719.
    [摘要](1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探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燥痹)住院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接受治疗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4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证素信息进行数据挖掘。【结果】(1)240例患者中,男21例(占8.75%),女219例(占91.25%),以女性患者居多;年龄方面,青年患者(18~45岁)33例(占13.75%),中年患者(46~69岁)148例(占61.67%),老年患者(70岁~)59例(24.58%),以中年患者居多。(2)240例患者中,有4例无证素诊断成立,236例统计到证素诊断,共得到38个证素,其中病位证素15个,病性证素23个,证素总频次为1142例次。频数最多的病位证素为肝(6.04%)、肺(4.99%)、筋骨(4.20%);频数最多的病性证素为阴虚(13.75%)、气虚(9.37%)、痰(6.57%)。病位证素中,以单病位证素为主(42.92%);病性证素中,以5个以上病性证素为主(25.83%)。不同性别的脾、阴虚证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的气虚、饮证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频数最高的证素组合为气虚+阴虚(72次,30%)、痰湿+阴虚(72次,30%),其次为热+阴虚(59次,24.58%)。根据证素组合得到24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常见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阴虚痰湿、阴虚火旺等。【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常累及肝、肺等,以阴虚、气虚多见,证素混杂,以气阴两虚为常见证型,提示从证素出发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进行辨治更具有针对性。
    30  补气清肠汤联合XELOX化疗加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气虚湿热证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观察
    唐睿,肖国航,彭永焕,周德奇
    2024, 41(10):2720-2726.
    [摘要](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探讨补气清肠汤(由补中益气汤合白头翁汤加郁金、姜黄等组方而成)联合XELOX化疗加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对气虚湿热证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生存周期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院(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肿瘤科的气虚湿热证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XELOX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接受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方案的同时加用补气清肠汤口服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及生活质量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时间(OS)。【结果】(1)疗效方面,经治疗后,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1.42%(18/35)、85.71%(30/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71%(9/35)、54.29%(19/3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生存周期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的PFS分别为16.7个月和12.9个月,OS分别为23.3个月和17.7个月;观察组的PFS和OS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生活质量和肿瘤标志物水平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CEA、CA19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对血清CEA、CA199水平的下降幅度及对KPS评分的升高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ELOX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配合补气清肠汤是气虚湿热证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治疗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疗效,延长患者生存周期,降低疾病进展风险,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1  针灸学科基础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汤小荣,陈思韵,袁伟华,孙健,刘爱军,陆丽明,唐纯志,许能贵
    2024, 41(10):2727-2733.
    [摘要](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近年来,针灸学科蓬勃发展,随着其临床疗效逐渐得到验证,其基础研究亦逐渐受到了行业者们的关注。如何科学有效开展针灸防治疾病的基础研究,使其成果更好地服务临床,成为当前中医药工作者的一大焦点问题。该文通过总结并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针灸相关研究的申报特点,探讨国内研究现状,并结合我国针灸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短板,提出目前针灸基础研究应进一步构建针灸临床证据体系,聚焦优势领域;凝练针灸基础关键科学问题,提高原创研究占比;优化适应大科学时代,促进针灸学产学研一体化的结合;探索资助体系和推进政策体制改革。该研究将有助于提升针灸的学科影响力,推进针灸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推动针灸走向国际化。
    32  通元针法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概况
    赖新生
    2024, 41(10):2734-2739.
    [摘要](1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通元针法涵盖了调和阴阳、固本安神、形气辨证的独特诊疗思维,屡起沉疴。该文作者赖新生教授自创立通元针法以来,成体系地应用该法于治疗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疑难疾病,包括脑病、不孕不育、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屡收奇效,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作者基于系列基础研究成果,提出“经穴-脑相关”理论,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转换。该文系统阐述了通元针法的理论基础和该法在上述三大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可为针灸现代化提供一种新的范式。
    33  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技术的传承创新与研究应用
    符文彬,宁百乐,吴倩,王聪,马瑞,罗丁,周俊合,梁雪松,王舢泽
    2024, 41(10):2740-2745.
    [摘要](2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技术是广东省名中医符文彬教授传承大师学术思想,精研医理典籍,经过三十多年不断的研究与创新,创立的治疗抑郁相关病症的针灸创新成果。该成果影响深远、应用广泛。通过回顾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技术的发展历程,对其他特色针灸适宜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中医药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34  中药药代动力学发展史和前沿研究进展
    朱丽君,何卓儒,王彩艳,卢丹逸,杨军令,贾伟伟,程晨,王宇彤,杨柳,陈志鹏,吴宝剑,张荣,李川,刘中秋
    2024, 41(10):2746-2757.
    [摘要](2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与技术,阐明中药活性成分、活性部位、单味中药及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中药来源与组分复杂,绝大多数中药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故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晚于化学药,也远比化学药复杂,其发展也面临更多挑战。我国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从最初的单一活性成分体内过程研究,到活性成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相关研究,再到中药复方和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已经历70余年的发展。近年来,借助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分析技术、基因编辑动物与细胞模型、多组学技术、蛋白纯化与结构解析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中药药代动力学在揭示与阐明中药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中药新药研发、中成药大品种科技提升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中亦得到实质应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在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和长足发展。该文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发展史和前沿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药代动力学及相关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35  异紫花前胡内酯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刘壮壮,苏世杰,杨虹颖,丁海霞,潘亚茹,蔡晗,林蕾洁,李伟荣,王奇
    2024, 41(10):2758-2768.
    [摘要](1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探讨异紫花前胡内酯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异紫花前胡内酯低、高剂量组及多奈哌齐(阳性药)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21d后,除空白组,其他各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东莨菪碱建立AD模型。采用网络药理学构建异紫花前胡内酯治疗AD共同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提供研究方向。通过Morris水迷宫、旷场试验和新物体识别试验对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进行药效评价,Nissl染色法观察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情况,应用试剂盒检测小鼠海马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海马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SIRT3)、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醌氧化还原酶1(NQO1)、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异紫花前胡内酯高剂量组小鼠Morris水迷宫试验潜伏期显著缩短,旷场新物体试验进入目标区域时间、旷场中央区域运动距离延长,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数目显著增加,海马ChAT、Ach水平显著升高,AChE水平显著降低,CAT水平显著升高,ROS、MDA水平显著降低,TNF-α表达水平降低,SIRT3、HO-1表达水平升高,KEA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异紫花前胡内酯可有效改善AD小鼠认知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SIRT3信号通路,进而缓解氧化应激水平和神经炎症、修复胆碱能神经元功能有关。
    36  补肾健脾中药复方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雌激素缺乏小鼠超重
    解书佳,吴陶瑞,李国艺,胡原豪,沈小玲,胡英杰
    2024, 41(10):2769-2777.
    [摘要](1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中药复方(振元颗粒)对雌激素缺乏所致小鼠超重的干预效果及机制。【方法】构建卵巢摘除雌性小鼠模型,观察连续14周灌胃振元颗粒对小鼠体质量和脂肪堆积的影响。构建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模型,观察振元颗粒干预对成脂分化的影响。检测小鼠脂肪组织和3T3-L1细胞中调控脂肪细胞形成和脂肪合成的关键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振元颗粒体内外减脂作用的机制。【结果】振元颗粒干预显著降低卵巢摘除小鼠的体质量增量(P<0.01)、性腺周围和腹股沟脂肪指数(P<0.05),显著抑制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的分化,显著下调脂肪组织和3T3-L1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脂肪酸合酶(FAS)表达水平(P<0.05),显著提高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ACC1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振元颗粒能抑制脂肪细胞生成,改善雌激素缺乏造成的雌性小鼠超重,其机制与激活AMPK信号通路有关。提示补肾健脾中药复方振元颗粒有助于绝经后女性的体质量控制。
    37  乌梅丸及拆方对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氧化应激因子表达的影响
    王子苗,陈溢,严玥,全世建
    2024, 41(10):2778-2787.
    [摘要](1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观察乌梅丸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小鼠的治疗作用及配伍机制。【方法】将69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和造模组(57只)。采用60%高脂饲料喂养结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法将造模组小鼠构建成DGP模型。成功建模后,将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乌梅丸全方组、乌梅丸酸味药组、乌梅丸苦味药组、乌梅丸甘味药组和乌梅丸辛味药组,每组9只。经过28d治疗后,测定小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窦病理变化,应用血糖仪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S),采用比色法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胃窦组织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窦组织中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rf-2)、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蛋白表达量。【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FBS、TG、TC和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全方组、酸味药组和苦味药组第3、4周末血糖值显著下降(P<0.05或P<0.01或P<0.001),乌梅丸全方组血清TG、TC、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乌梅丸酸味药组、苦味药组、甘味药组及辛味药组血清TC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拆方组中仅乌梅丸酸味药组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窦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腺体细胞排列紊乱;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全方组胃窦组织病理损伤得到明显改善,酸味药组、苦味药组DGP小鼠胃窦组织损伤的恢复效果优于甘味药组和辛味药组。(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降低(P<0.01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全方组、酸味药组及苦味药组胃排空率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01),乌梅丸全方组、酸味药组、苦味药组、甘味药组、辛味药组小肠推进率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或P<0.001)。(4)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窦组织VIP含量显著升高(P<0.01),GAS、MTL含量显著降低(P<0.01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全方组、酸味药组、苦味药组、甘味药组GA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01),乌梅丸全方组、苦味药组小鼠MTL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乌梅丸全方组、酸味药组、苦味药组、甘味药组小鼠胃窦组织VI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或P<0.001)。(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窦组织Keap-1表达水平升高(P<0.05),Nrf-2、Nqo-1和Sod-1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全方组及苦味药组Kea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01),乌梅丸全方组、酸味药组及苦味药组Nrf-2、Nqo-1、Sod-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01)。【结论】乌梅丸可有效调节DGP小鼠糖脂代谢、改善胃窦损伤、促进胃肠动力,全方药效优于各拆方,其机制可能与酸味药、苦味药、甘味药、辛味药协同配伍增效,且主要通过酸味药和苦味药调节Nrf-2/Keap-1通路进而改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38  丹酚酸B调控NLRP3/caspase-1/GSDMD介导焦亡改善小鼠肾纤维化
    江嘉颖,王思怡,冼嘉月,周玖瑶,周园
    2024, 41(10):2788-2794.
    [摘要](1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肾纤维化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酚酸B低、中、高剂量组及VX765[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抑制剂]组,每组6只。丹酚酸B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相应剂量50、100、200mg•kg-1•d-1丹酚酸B生理盐水混悬液灌胃,VX765组以50mg•kg-1•d-1 VX765生理盐水混悬液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7d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小鼠采用单侧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联合对侧肾切除术建立急性肾损伤后肾纤维化模型。造模后各组继续灌胃相应体积药物21d。给药结束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肌酐(SCr),采用脲酶法检测尿素氮(BUN),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纤维化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焦亡相关蛋白裂解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l-caspase-1)caspase-1前体(pro-caspase-1)、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裂解型白细胞介素1β(cl-IL-1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消皮素D-N端片段(GSDMD-N)、消皮素D(GSDMD)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SCr、BUN、NGAL水平升高(P<0.05或P<0.01),HE及Masson染色显示肾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及大量胶原沉积,纤维化相关蛋白α-SMA、vimentin、TGF-β表达水平升高(P<0.01),焦亡相关蛋白cl-caspase-1/pro-caspase-1、NLRP3、cl-IL-1β/IL-1β、GSDMD-N/GSDMD表达水平亦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B高剂量组血清SCr、BUN、NGAL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胶原沉积减轻,纤维化蛋白α-SMA、vimentin、TGF-β及焦亡相关蛋白cl-caspase-1/pro-caspase-1、NLRP3、cl-IL-1β/IL-1β、GSDMD-N/GSDMD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丹酚酸B高剂量组上述各指标与VX765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酚酸B可能通过抑制NLRP3/caspase-1/GSDMD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减轻小鼠肾纤维化。
    39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槲皮素干预具抑郁特征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吴迎朝,梁裕琪,胡玉宇,陈柳汕,吴芃,左谦,陈前军
    2024, 41(10):2795-2803.
    [摘要](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具抑郁特征乳腺癌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槲皮素治疗具抑郁特征乳腺癌的关键靶点和作用机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预测得到的结果:构建具抑郁特征乳腺癌小鼠模型,分组后进行槲皮素干预治疗,采用旷场试验评价小鼠的抑郁情绪,测量肿瘤体积、肿瘤质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表达,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p5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结果】具抑郁特征乳腺癌模型组小鼠旷场试验总运动路程、旷场试验中央区停留时间比减小,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升高,肿瘤组织Ki-67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肿瘤组织TNF-α、IL-6、p53、Caspase-3表达量下降且Bcl-2表达量增加,TUNEL阳性细胞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组上述指标均得到显著逆转(P<0.01或P<0.001)。【结论】槲皮素可有效抑制小鼠具抑郁特征乳腺癌的进展,其机制与调控TNF、IL6、TP53、CASP3、BCL2等靶点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40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
    薛茜尹,张怡,李国辉,张铭珈,敖海清
    2024, 41(10):2804-2814.
    [摘要](2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核心药物及其抗抑郁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检索相关文献,筛选并整理临床使用的中药复方。通过分析用药频率和中药关联规则,确定柴胡、白芍和郁金为治疗抑郁症的核心中药。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及靶蛋白,并从TTD、OMIM、DrugBank和GeneCards中获取抑郁症相关靶点。通过STRING和Cytoscape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和“核心药物-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利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子对接分析使用RCSB数据库、AutoDockTools和PyMOL,验证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标的结合活性。【结果】临床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以寒性、甘味、苦味和辛味为主,归经以肝经为首。柴胡、白芍和郁金用药频次最高,且“白芍-柴胡”和“郁金-白芍-柴胡”组合支持度最高。PPI网络中,SLC6A4、AKT1和CHRNA4为关键靶点。GO富集分析表明,核心药物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等生物过程以及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等分子功能,在突触膜等部位发挥作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核心药物可能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等治疗抑郁症。分子对接证实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标间有强结合活性。【结论】柴胡、白芍和郁金是临床治疗抑郁症的核心中药,其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抑郁症。
    41  紫苏的食药价值及栽培历史考证
    陆敏婷,刘鹏,沈奇,王宏斌
    2024, 41(10):2815-2822.
    [摘要](1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紫苏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尽管目前已有对紫苏的本草考证,但对其名称演化、食药价值及栽培历史等方面仍然缺乏系统梳理。该研究以历代本草、医籍、农政史料等为基础,考证发现:(1)紫苏常以荏、苏等名收录于典籍,荏指籽用类紫苏,苏指药用类紫苏;(2)古籍中紫苏叶、籽均可用于药膳,紫苏籽油用作食用油脂,其古法压榨工艺有详细记载。(3)紫苏性味辛温,主下气,紫苏叶、梗偏于散,紫苏子偏于收,其药用价值有明确记载。(4)紫苏原产于中国,应用记载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其栽培特性有详细记载。该文系统梳理了荏、苏的区分,并对其在食药及栽培方面的古籍记载进行了综述,可为紫苏作为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的开发提供文献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