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38卷第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广州地区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
    梁书廷,颜彦,王思敏,周敏,陈腾宇,林曼青,阮岩
    2021, 38(7):1305-1309.
    [摘要](42) [HTML](0) [PDF 2.02 M](493)
    摘要: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3 137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资料,运用频数描述及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广州地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高峰季节为夏季(7~9月),与春季(3~6月)、秋季(10~12月)和冬季(1~2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儿童、青壮年为主要发病群体。(2)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肺气虚寒证、脾气虚弱证、肺经蕴热证及肾阳不足证,分别为79.92%(2 507/3 137)、18.52%(581/3 137)、1.37%(43/3 137)、0.19%(6/3 137)。【结论】 广州地区变应性鼻炎发病与季节、年龄、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医临床证型以肺气虚寒证最为常见。
    2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
    惠丽君,谢慧文
    2021, 38(7):1310-1315.
    [摘要](42) [HTML](0) [PDF 1.39 M](398)
    摘要: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查的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分析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找出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方面,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占 54.5%(262/481),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阴阳两虚证[占 26.8%(129/481)]、肝火亢盛证[占12.7%(61/481)]和阴虚阳亢证[占6.0%(29/481)]。(2)性别、年龄、脉压及高血压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关系方面,不同性别、年龄、脉压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不同高血压分级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性别方面,除阴阳两虚证外,各中医证型的男性患者分布比例均高于女性患者;在年龄方面,以肝火亢盛证的平均年龄最低,阴虚阳亢证的年龄最高,而痰湿壅盛证与阴阳两虚证组的年龄无明显差异;在脉压方面,由大到小依次为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在高血压分级方面,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均为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3)脉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宽脉压组和非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63.0%(223/354)及47.2%(60/127),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宽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中医证型分布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分别为42.6%(26/61)、57.6%(151/262)、71.3%(92/129)、48.3%(14/29),其中阴阳两虚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证最为常见,性别、年龄、脉压等因素对其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一定影响,宽脉压组及阴阳两虚证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3  狼疮性肾炎继发骨质疏松的中医证候及临床特征研究
    刘明岭,苏保林,汤水福
    2021, 38(7):1315-1319.
    [摘要](16) [HTML](0) [PDF 1.39 M](345)
    摘要:
    【目的】 研究狼疮性肾炎(LN)继发骨质疏松(OP)患者的常见证型及其证型演变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及风湿病科住院的LN且行骨密度检查的1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密度值,将患者分为OP组和非OP组,分析2组患者的证型分布、临床特征以及OP组患者的早期证型特点。【结果】(1)131例患者中,OP组66例,非OP组65例。(2)一般特征方面,与非OP组比较,OP组患者的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骨折发生史者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2组患者的性别、饮酒史、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抑制剂使用史、钙剂和维生素D使用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证型分布方面,OP组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占83.3%(55/66),而非OP组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占58.5%(38/6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组脾肾阳虚患者的早期证型以热毒炽盛及脾肾气虚为主,分别占了50.9%(28/55)及40.0%(22/55)。(4)临床表现方面,OP组患者出现腰痛/酸、骨痛、水肿、心包积液、胸水、畏寒的比例明显高于非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N继发OP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型为脾肾阳虚证,早期证型为热毒炽盛和脾肾气虚证,且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临床多表现为腰痛、骨痛、水肿、浆膜腔积液。
    4  柴麦汤治疗甲状腺癌术后肝郁痰湿证的疗效观察
    单静怡,朱凌宇,顾贤
    2021, 38(7):1320-1325.
    [摘要](29) [HTML](0) [PDF 1.40 M](352)
    摘要:
    【目的】 观察柴麦汤治疗甲状腺癌术后肝郁痰湿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6例经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证实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辨证为肝郁痰湿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柴麦汤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 2 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1)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因失访脱落1例,对照组因未按规定服药剔除2例;最终纳入123例,其中治疗组62例,对照组61例。(2)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3%(56/62),对照组为67.2%(41/61);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SH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而TG水平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2 组患者在调节血清 TSH 和 TG 水平方面作用相仿(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对SAS和SDS评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颈部不适、胸胁胀痛、情志抑郁、心悸、肢体倦怠、呃逆嗳气、口苦咽干、失眠多梦等证候表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仅胸胁胀痛、呃逆嗳气、口苦咽干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颈部不适、情志抑郁、心悸、肢体倦怠、失眠多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柴麦汤对于甲状腺癌术后证属肝郁痰湿证患者疗效显著。
    5  补阳还五汤对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
    李明,王树庆,王晓宝
    2021, 38(7):1325-1329.
    [摘要](15) [HTML](0) [PDF 1.39 M](344)
    摘要:
    【目的】 评价补阳还五汤对亚砷酸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2例使用亚砷酸化疗而引起心脏毒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将维生素C 3.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同时口服辅酶Q10 10 mg,3次/d),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中药配方颗粒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化疗后所致心肌损害的改善疗效、心电图异常改变的治愈率和心肌肌钙蛋白 I 变化值情况。【结果】(1)在改善化疗后所致心肌损害方面,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83.9%(26/31)和 100.0%(31/31),对照组分别为 54.8%(17/31)和 96.8%(30/31);2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化疗后所致心肌损害的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2)在心电图异常改变的治愈率方面,治疗组的治愈率为100.0%(11/11),对照组为83.3%(1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心肌肌钙蛋白 I 变化值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肌钙蛋白 I 变化值分别为(0.211±0.109)μg/L和(0.157±0.098)μg/L,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肌钙蛋白I变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亚砷酸治疗APL患者所致的心肌损伤是可逆的,补阳还五汤对其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6  加味丹参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伴抑郁焦虑状态(气滞血瘀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董正,张羽嘉,陈会君
    2021, 38(7):1329-1334.
    [摘要](33) [HTML](0) [PDF 1.40 M](368)
    摘要:
    【目的】 观察加味丹参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伴抑郁焦虑状态(气滞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伴抑郁焦虑状态(气滞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抗凝、降压、调血脂、扩张冠脉和抗抑郁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加味丹参饮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心绞痛疗效、HAMD和HAMA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心绞痛疗效方面: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为80.00%(24/30),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心绞痛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AMD和HAMA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HAMD和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HAMD和HAMA疗效方面:治疗4周后,治疗组HAMD疗效和HAMA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0.00%(27/30)、83.33%(25/30),对照组分别为 76.67%(23/30)、70.00%(21/30);组间比较,治疗组的HAMD 疗效和 HAMA 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方面: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30),略低于对照组的16.67%(5/3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丹参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伴抑郁焦虑状态(气滞血瘀型)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其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7  尿毒康合剂联合非布司他治疗湿热瘀阻型痛风性肾病疗效评价
    郭文燕,李燕林
    2021, 38(7):1335-1340.
    [摘要](28) [HTML](0) [PDF 1.39 M](378)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肠-肾轴”理论,运用尿毒康合剂联合非布司他治疗湿热瘀阻型痛风性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2例湿热瘀阻型痛风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试验组给予尿毒康合剂联合非布司他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非布司他片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尿酸(SUA)、尿β2微球蛋白(Uβ2-MG)等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12周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34/36),对照组为77.78%(28/36),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对疼痛VAS 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eGFR 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SUA、Uβ2-MG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对eGFR 水平的提高作用及对SUA、Uβ2-MG水平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尿毒康合剂联合非布司他片治疗湿热瘀阻型痛风性肾病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肾功能,缓解临床症状,且其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8  健脾通络方治疗干燥综合征脾虚络阻证的临床观察
    惠逸帆,王瑞瑞,李林蔚,于秋雨,李珏,徐心怡,何晓瑾,指导:金实
    2021, 38(7):1341-1346.
    [摘要](46) [HTML](0) [PDF 1.40 M](357)
    摘要:
    【目的】 观察健脾通络方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脾虚络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PSS脾虚络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健脾通络方治疗,对照组给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的主观症状评分和免疫相关炎性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 G(IgG)、类风湿因子(RF)]的变化情况,评价 2 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疾病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和疾病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28/30)和90.0%(27/30),对照组分别为63.3%(19/30)和70.0%(21/30);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疾病疗效有优于对照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除2组的腹胀和对照组的纳差、腹泻、乏力等证候外,2组患者的各项证候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在降低两目干涩、纳差、腹胀、腹泻等证候评分及总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3)治疗后,2组患者的口干、口腔灼烧感、眼干、眼异物感等主观症状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在降低口腔灼烧感、眼干、眼异物感等主观症状评分及总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4)治疗后,2组患者的ESR、CRP、Ig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在降低ESR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且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也均无异常改变。【结论】 健脾通络方治疗PSS脾虚络阻证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和EULAR主观症状评分,改善患者的免疫相关炎性指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9  痛泻要方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徐思思,郭绍举
    2021, 38(7):1346-1350.
    [摘要](18) [HTML](0) [PDF 1.38 M](429)
    摘要:
    【目的】 观察痛泻要方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深圳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63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痛泻要方合五苓散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评价 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 4 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2.7%(24/33),对照组为46.7%(14/30);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对中医证候积分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痛泻要方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具有较好疗效,其疗效优于参苓白术散加减。
    10  阿奇霉素联合中药免疫方剂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观察
    马永梅,任晓红,马春梅,穆亚宁
    2021, 38(7):1351-1356.
    [摘要](22) [HTML](0) [PDF 1.40 M](313)
    摘要:
    【目的】 探究阿奇霉素联合中药免疫方剂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疗效,并分析其对患儿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且病程在1周以上的患儿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和联合组3组,每组各34例。西药组接受常规阿奇霉素治疗,中药组接受中药免疫方剂颗粒剂治疗,联合组接受阿奇霉素联合中药免疫方剂颗粒剂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 2 个疗程。观察 3 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 A(IgA)、免疫球蛋白 G(IgG)、免疫球蛋白M(IgM)]和炎性指标[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情况,比较3组患儿临床症状(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X线吸收消散时间)改善时间,并评价3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2个疗程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7.06%(33/34),西药组为76.47%(26/34),中药组为85.29%(29/34),组间比较,联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 < 0.05),同时也有优于中药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中药组的疗效有优于西药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联合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X线吸收消散时间均短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 < 0.05),且中药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X线吸收消散时间也短于西药组(P < 0.05)。(3)治疗后,3组患儿的IgA、IgG及IgM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 0.05),组间比较,联合组的IgA、IgG及IgM水平有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趋势,中药组有高于西药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4)治疗后,3组患儿的 CRP、IL-6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 0.05),组间比较,联合组的 CRP、IL-6 水平均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 <0.05),且中药组也有低于西药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阿奇霉素联合中药免疫方剂对肺炎支原体感染中后期患儿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加快患儿症状改善,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缓解患儿机体炎性状态。
    11  中医外治法在乳腺癌术后患侧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周坚,刘艳君,吕小红,崔方圆,王小俊
    2021, 38(7):1357-1363.
    [摘要](26) [HTML](0) [PDF 1.41 M](407)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功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外治法(松筋理络法联合双柏散中药外敷)治疗,隔天实施1次,连续治疗3次,治疗时间为1周。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CMS)评价患肢的功能障碍程度,采用ID pain量表评估患肢的疼痛程度,采用数字分级法评估患肢的麻木程度,采用红外线体温计测量患肢的局部温度。【结果】(1)研究过程中,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无脱落病例,最终试验组纳入36例,对照组纳入38例。(2)治疗后,2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及肩关节C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试验组的提高作用尤其是对肩关节活动范围(或主动活动范围)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提高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在疼痛、肌力及关节局部形态方面,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试验组的患肢疼痛ID pain量表评分和麻木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均无明显改变(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无论治疗前还是治疗后,2 组患者的胸壁伤口中部、腋窝中部、肘窝中部及手心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肢功能,减轻局部疼痛和麻木症状。
    12  电针联合天灸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高倩倩,陈日兰,谢桂鑫,颜家兴,邓凯烽,马颖露,盛福芳,梁美莹,朱英
    2021, 38(7):1364-1369.
    [摘要](27) [HTML](0) [PDF 1.40 M](344)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天灸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瘀阻脑络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组给予电针联合天灸疗法治疗,连续治疗5周。治疗5周后,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计分法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在改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头痛计分法评分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在改善头痛计分法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67%(29/30),对照组为80.00%(24/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联合天灸疗法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13  舌三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系统评价与试验序贯分析
    夏宇歌,黄海城,蒋东丽,黄帆,易玮
    2021, 38(7):1370-1376.
    [摘要](15) [HTML](0) [PDF 1.74 M](367)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舌三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美国医学在线(PubMed)、国际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搜集数据库中所有舌三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出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文献,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4软件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和Meta分析。应用TSA 0.9软件对总有效率进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 共纳入21项RCT,共计1 532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RR = 1.24,95%CI(1.18,1.31),P<0.05]、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MD = -1.17,95%CI(-1.29,-1.04),P<0.05]、SSA评分[SMD = -2.18,95%CI(-3.04,-1.32),P<0.05]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序贯分析提示舌三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证据确切。【结论】 舌三针能提高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总有效率,改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SSA评分,值得在临床推广。
    14  火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林少霞,黄杏贤,张金焕,刘薇,皮敏
    2021, 38(7):1377-1383.
    [摘要](20) [HTML](0) [PDF 1.76 M](389)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火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SinoMed、美国医学在线(PubMed)、国际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查找火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3月。运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分析,采用 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研究的总有效率、治愈率、改良Portmann评分、周围性面瘫症状积分及不良反应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联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在提高总有效率[RR =1.19,95% CI(1.13,1.25),Z=6.74,P<0.000 01]、治愈率[RR=1.45,95% CI(1.23,1.71),Z=4.35,P<0.000 1]、改良Portmann评分[MD=4.40,95% CI(2.70,6.11),Z=5.06,P<0.000 01]、降低周围性面瘫症状积分[MD=-4.09,95% CI(-4.27,-3.91),Z=44.91,P<0. 000 01]方面优于单一疗法;安全性评价提示火针联合疗法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火针联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且相对安全,但鉴于纳入研究样本量少,研究质量较低,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15  针刺联合隔姜灸治疗胃癌根治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李小华,王玉汶,陈育忠,许志恒,陈镇瑶
    2021, 38(7):1384-1390.
    [摘要](16) [HTML](0) [PDF 1.42 M](344)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弱型胃癌根治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患者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血液指标和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脾胃虚弱型胃癌根治术后拟行HIPEC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胃癌根治术后常规治疗及HIPEC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HIPEC前1 h取足三里、内关、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行针刺治疗,于HIPEC后2 h取足三里、内关、血海、天枢等穴位行隔姜灸治疗,疗程为 3 d。观察 2 组患者治疗前后 KPS 评分和白细胞(WBC)计数、C 反应蛋白(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情况,比较 2 组患者 HIPEC 后胃肠道反应及 KPS 评分的改善疗效、平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的止恶心、止呕吐总有效率分别为 90.0%(27/30)和93.3%(28/30),而对照组均为70.0%(21/30),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止恶心、止呕吐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组的 KPS 评分总改善率为 70.0%(21/30),对照组为 40.0%(12/30),组间比较,治疗组的 KPS 评分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WB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而CRP水平仍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WBC、CRP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 TB、ALT、ALP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除1例轻度晕针外,均未出现与针灸治疗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针刺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弱型胃癌根治术后HIPEC患者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确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KPS评分,降低患者的炎症指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其安全性较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16  薄氏腹针治疗虚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免疫调节作用的临床观察
    钟国就,肖剑
    2021, 38(7):1390-1395.
    [摘要](27) [HTML](0) [PDF 1.42 M](380)
    摘要:
    【目的】 观察薄氏腹针治疗虚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虚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薄氏腹针针刺治疗,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及随访,观察2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生存时间(MST)和1年生存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1个月T淋巴细胞亚群CD3+ T细胞绝对计数、CD4+ T细胞绝对计数及CD4+ T细胞/CD8+ T细胞比值(CD4+/CD8+比值)的变化情况。【结果】(1)截至最后随访日期,观察组的PFS为6.90个月,对照组为5.15个月,观察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MST为15.56个月,对照组为11.07个月,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1年生存率为 73.33%(22/30),对照组 1 年生存率为 53.33%(16/30),观察组 1 年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CD3+ T细胞绝对计数、CD4+ T细胞绝对计数及CD4+/CD8+比值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CD3+ T细胞绝对计数、CD4+ T细胞绝对计数及CD4+/CD8+比值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薄氏腹针可通过“引气归元”等补益方法改善虚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17  温通针法治疗阳虚寒凝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林凯勉,冯淑兰,陈志标
    2021, 38(7):1396-1400.
    [摘要](16) [HTML](0) [PDF 1.38 M](370)
    摘要:
    【目的】 观察温通针法治疗阳虚寒凝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阳虚寒凝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以及健康宣教,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温通针法治疗。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以及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TCSS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 TCSS 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 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40/45),对照组为73.33%(33/4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通针法治疗阳虚寒凝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18  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李章晗,黎华茂,艾年年
    2021, 38(7):1401-1406.
    [摘要](36) [HTML](0) [PDF 1.38 M](402)
    摘要:
    【目的】 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8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肽Y(NPY)、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安全性。【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51/54),对照组为79.63%(43/54),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BBS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MA评分、BBS评分和MB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NPY、IL-10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血清NPY、IL-10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平衡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NPY、IL-10表达水平有关。
    19  经筋刺血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刘洋,聂斌
    2021, 38(7):1407-1411.
    [摘要](32) [HTML](0) [PDF 1.37 M](337)
    摘要:
    【目的】 观察经筋刺血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经筋刺血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2周。治疗2周后,评价 2 组临床疗效,观察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调查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67%(29/30),对照组为 86.67%(26/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NDI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ND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NDI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筋刺血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临床效果显著。
    20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选穴规律
    李敏,曾佩灵,吴雪梅,王曙辉
    2021, 38(7):1412-1416.
    [摘要](25) [HTML](0) [PDF 1.47 M](393)
    摘要: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文献,采用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方法进行选穴规律分析。【结果】 共纳入58篇文献,涉及22个腧穴。腧穴多集中在膀胱经,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是肺俞穴,穴位分布以腰背部、颈项部居多,涉及背俞穴、交会穴、八会穴、募穴、下合穴、五腧穴、络穴等7类特定穴。通过高频聚类分析得到3个聚类群,关联规则显示关联度较高的为“定喘→肺俞”“膻中→肺俞”等。【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总结分析运用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选穴规律,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
    21  脱花煎封包外敷对无痛人流术后患者机体恢复的作用研究
    黎丽娜,张瑾,侯建峰
    2021, 38(7):1417-1421.
    [摘要](36) [HTML](0) [PDF 1.38 M](379)
    摘要:
    【目的】 观察脱花煎封包外敷对无痛人工流产(简称人流)术后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无痛人流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4例。于无痛人流术后,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和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试验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脱花煎封包外敷神阙穴和气海穴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2 组患者术后腹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阴道出血时间、阴道出血量以及首次月经来潮情况。【结果】(1)术后1 周,2组患者的腹痛VAS评分均较术后当天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对腹痛VAS评分的降低作用略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阴道出血在7 d内(包括7 d)的比例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阴道出血在8~14 d及大于14 d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3)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阴道出血量少于月经量的比例相对较高,多于月经量的比例相对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阴道出血量与月经量大致相近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4)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首次月经来潮正常的比例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脱花煎封包外敷治疗无痛人流术后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减轻术后腹痛症状,减少术后出血量及缩短出血时间,从而有助于月经期恢复正常。
    22  龙氏治脊疗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毛志涛,杨佳曼,苏美意,张振宁,欧志文,黄颖姿,范德辉
    2021, 38(7):1421-1426.
    [摘要](31) [HTML](0) [PDF 1.42 M](405)
    摘要:
    【目的】 观察龙氏治脊疗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NLB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2组患者在电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采用龙氏治脊疗法治疗,隔日治疗1次,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改善指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1%(34/35),对照组为82.9%(29/35);组间比较(秩和检验),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2组患者的JOA改善指数、ODI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对JOA改善指数、ODI评分和VAS评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龙氏治脊疗法治疗NLBP患者疗效确切,能通过促进腰椎力学的平衡而恢复腰椎功能稳定,其疗效优于传统推拿手法。
    23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代谢综合征影响的研究
    金娟,李洋,岑璐,董晓阁,金强
    2021, 38(7):1426-1431.
    [摘要](27) [HTML](0) [PDF 1.40 M](551)
    摘要:
    【目的】 观察传统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影响,探讨该功法在MS 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90例MS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2组患者的常规药物治疗不变,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患者给予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治疗,对照组则给予保持原有的日常活动,疗程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干预前后体质量、腹围、血压、空腹血糖(FPG)、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胰岛素(FINS)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3个月的八段锦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体质量、腹围、血压、FPG、FINS、TC、TG、LDL-C、HDL-C和CRP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对体质量、腹围、血压、FPG、FINS、TC、TG、LDL-C、HDL-C和CRP水平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行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练习,可以改善MS患者的体质量、腹围、血压、血糖和血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炎性反应水平,对MS患者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
    24  加减苍附导痰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网络药理学机制
    龙泳伶,杨芳,张瑶,曾蕾,卢如玲,余璟玮,张如月
    2021, 38(7):1432-1439.
    [摘要](32) [HTML](0) [PDF 4.01 M](417)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加减苍附导痰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加减苍附导痰汤中中药的活性成分,通过UniProt数据库获得活性成分可能的作用靶点,应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靶点,利用R数据包VennDiagram对加减苍附导痰汤潜在活性成分靶基因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的靶基因制作韦恩图,筛选交集基因,并将交集的基因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最后利用 R 数据包colorspace、stringi、DOSE、clusterProfiler、pathview 对交集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用 Omicshare 在线制图软件将其结果可视化。【结果】 筛选出加减苍附导痰汤活性成分159个,预测获得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靶点2 270个,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关键靶点89个。其主要与细胞炎症、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有关,可以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内分泌拮抗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靶点。【结论】 加减苍附导痰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凋亡、内分泌调节、组织稳态调节等途径有关。
    25  黄芩苷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软骨损伤的影响
    孙标,邓翠翠,王加,刘超,王利华
    2021, 38(7):1440-1446.
    [摘要](43) [HTML](0) [PDF 4.39 M](372)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芩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注射0.1 mL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于右后足垫皮内一次性注射0.1 mL CFA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成功造模后,黄芩苷低、中、高剂量组每天在同一时间分别给予对应剂量为25、50、100 mg/kg的黄芩苷(溶于生理盐水配制)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14 d。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膝关节病理变化,CT扫描测量骨小梁间距,进行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含量的检测,番红O染色法观察软骨损伤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股骨组织Osx、Col1a1、Dlx-2、白细胞介素(IL)-6、IL-10、Janus 激酶 1(JAK1)、磷酸化 JAK1(p- JAK1)、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 3(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 IL -17、IL-23、IL-10 的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软骨损伤严重,骨小梁间距显著增宽(P < 0.05),ALP、骨钙素含量显著降低(P < 0.05),Osx、Col1a1 和 Dlx-2 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 < 0.05),IL-6、IL-10、IL-17、IL-23 细胞因子水平及 p-JAK1/JAK1和p-STAT3/STAT3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 < 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处理组尤其是高剂量组(100 mg/kg)可显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对软骨破坏的炎症反应及滑膜增生,改善软骨损伤,减小骨小梁间距(P < 0.05),升高ALP和骨钙素的含量(P < 0.05),且明显上调Osx、Col1a1、Dlx-2、IL-10表达水平(P < 0.05),下调细胞因子IL-6、IL-17、IL-23的水平及p-JAK1/JAK1和p-STAT3/STAT3的相对表达量(P < 0.05)。【结论】 黄芩苷可修复CFA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炎性损伤和骨组织病变,其可能是通过抑制JAK1/STAT3通路激活发挥作用。
    26  红芪醇提物对脓毒症所致大鼠肝损伤的影响
    袁超,游莎,李鲲,许耀,金娜
    2021, 38(7):1447-1453.
    [摘要](30) [HTML](0) [PDF 4.40 M](356)
    摘要:
    【目的】 探讨红芪醇提物对脓毒症所致大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红芪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复制脓毒症模型。造模结束后,红芪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即刻给予灌胃红芪醇提物1.0、2.0、4.0 g·kg-1·d-1,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2周。末次给药后,应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 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法测定肝组织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表达,蛋白免疫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ST、ALT、TC、TG、IL-6、MCP-1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HDL水平明显下降(P<0.05),肝组织 TNF-α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Nrf2/Nrf2、HO-1、NQO-1 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肝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红芪醇提物中、高剂量组大鼠AST、ALT、TC、TG、IL-6和MCP-1水平明显下降(P<0.05),HDL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TNF-α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pNrf2/Nrf2、HO-1、NQO-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红芪醇提物可以降低脓毒症大鼠血清和肝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水平,激活肝组织抗氧化通路Nrf2/HO-1的表达,修复肝功能损伤。
    27  基于5-羟甲基糠醛和外观色差判别新会陈皮的陈化方式研究
    陈明权,商雪莹,张怀,何风雷,覃仁安
    2021, 38(7):1454-1461.
    [摘要](36) [HTML](0) [PDF 1.83 M](439)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新会陈皮陈化方式的判别方法。【方法】 以不同来源、不同陈化年份、不同处理方式等49批陈皮样品为研究对象。根据陈皮高温加速陈化会发生Maillard 反应的特点,建立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 QDa质谱检测器联用测定5-羟甲基糠醛含量的方法;制定可以有效判别出高温加速陈化陈皮的5-羟甲基糠醛含量限度;在此基础上,引入色差分析仪对陈皮外观色泽进行客观的数据量化,分析非高温加速样品的总色差值∆E变化范围,制定可以有效判别出煮茶染色加速陈皮的∆E值限度。【结果】 不同来源陈皮的5-羟甲基糠醛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自然陈化陈皮5-羟甲基糠醛含量均< 0.25 mg·g-1,高温加速陈化陈皮的5-羟甲基糠醛含量均≥ 0.25 mg·g-1,而煮茶染色处理样品的含量也小于0.25 mg·g-1。结合总色度值∆E 进一步研究发现,自然陈化陈皮的∆E 值均> 68,而煮茶染色加速陈皮的∆E 值均 ≤ 68。【结论】 以双指标 5-羟甲基糠醛含量≥ 0.25 mg·g-1、∆E ≤ 68可作为判定加速陈化陈皮的依据。该判定方法同时控制外观色泽及含量限度,可以准确、客观地对陈皮陈化方式进行判别。
    28  水蒸馏与CO2超临界法提取杠香挥发油成分对比分析
    陈晓庆,张丹雁,范紫颖,班梦梦,曾业达,杨丽
    2021, 38(7):1462-1466.
    [摘要](35) [HTML](0) [PDF 1.41 M](333)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杠香挥发油不同提取方式的优劣及其提取化学成分的异同,为寻找不同应用途径的精油及相关副产品生产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方法】 分别采取水蒸气蒸馏法、二氧化碳(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杠香的挥发油,测定提取率,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挥发油化学成分对比分析。【结果】 CO2超临界法提取时间短,提取率高,挥发油色泽稍深,提取所剩粉渣仍存香气,可用做熏香产品基础原料,但经济成本高;水蒸馏法经济成本低,其提取所得挥发油色泽浅,透明度好,额外可获得纯露原料,可作芳香露剂用途,但水蒸馏法提取时间长,提取率低。经GC-MS检测技术分析,水蒸馏油检出39个组分,超临界油检出25个组分。两者共有组分13个,其相对百分含量有一定差异,但主要成分类型均为醇类、酯类及烯类,主成分均为橙花叔醇。【结论】 应用水蒸气蒸馏法、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杠香挥发油各有优势。可根据杠香提取精油用途合理选择不同提取方法生产不同类型的挥发油产品及不同用途副产品。
    29  响应面法优化茯苓超微粉碎工艺的研究
    蔡丹凤,吴长辉,唐闽杰,朱忠敏,陈丹红
    2021, 38(7):1467-1471.
    [摘要](23) [HTML](0) [PDF 1.76 M](397)
    摘要:
    【目的】 探究茯苓超微粉碎适宜的工艺技术参数。【方法】 应用振动磨超微粉碎技术制备茯苓超微粉。以茯苓微粉平均粒径(D50)作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观察投料量、含水量及粉碎时间对微粉D50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微粉碎工艺技术参数。【结果】 茯苓微粉制备的最适工艺参数:投料量为 200 g,原料含水量为 5.3%,粉碎时间为32 min,预测D50为21.23 μm,验证D50为 (21.46±0.51)μm。【结论】 工艺参数条件与茯苓微粉粒径的相关性良好,响应面法对茯苓超微粉碎工艺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30  肝藏血中肝郁血滞病机的实验探查
    钱梦,岳晨,杨宗纯,朱昊如,范方馨,谢鸣
    2021, 38(7):1472-1480.
    [摘要](18) [HTML](0) [PDF 1.43 M](362)
    摘要:
    【目的】 探查肝藏血中肝郁血滞病机的现代内涵。【方法】 将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各20只。模型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法建立肝郁证模型,记录各组大鼠的不同时间点的外观行为与体质量的变化,于第2周末和第4周末进行糖水实验和旷场实验及检测下述指标水平: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NE);血浆5-羟色胺(5-HT)、皮质酮(CORT)、抗凝辅助因子抗凝血酶(AT-Ⅲ)、蛋白C(PC)及游离蛋白S(FPS);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结果】(1)肝郁相关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可见:体质量第1 ~ 4周均显著降低,活动状态和情绪睡眠积分均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糖水偏嗜度第2、4周均明显降低(P < 0.05或P < 0.01);爬行里程数第2周明显增加(P < 0.01)、中央区停留时间明显降低(P < 0.05),中央区停留时间、爬行里程数第 4 周均明显降低(P < 0.05 或 P < 0.01);血浆 5-HT 水平第 2、4 周均明显降低(P < 0.05 或 P <0.01),血浆CORT水平第4周明显升高(P < 0.05),下丘脑NE第4周水平明显降低(P < 0.01)。(2)血滞相关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可见:第2周的PT、APTT、TT均明显降低(P < 0.01),FIB明显升高(P < 0.05),3 min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升高(P < 0.01);第4周的中切、高切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明显升高(P < 0.01),PT和APTT均明显降低(P < 0.01),FIB明显升高(P < 0.05),1、3、5 min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升高(P < 0.01),PC、FPS、AT-Ⅲ均明显降低(P < 0.01)。【结论】 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证模型大鼠造模期间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肝郁证表现,而且还伴有血液黏度增高和凝血功能增强及肝脏对凝血因子及抗凝辅助因子平衡调节的异常。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阐释中医肝郁血滞病机的现代内涵。
    31  丘和明基于《血证论》治血四法论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
    王礼琼,陈鹏,古学奎,何靖,指导:丘和明
    2021, 38(7):1481-1485.
    [摘要](33) [HTML](0) [PDF 1.36 M](498)
    摘要:
    总结丘和明教授论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经验。丘和明教授认为ITP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以五脏亏虚为本,火热妄行为标。临证借鉴清代唐容川《血证论》的学术思想,将其中的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用于ITP的治疗。提出止血为先,以收敛止血、凉血止血治之;辨因消瘀,忌用破血之品;宁血即祛因,重在宁心肝肺;补血即补五脏,重在补肝脾肾。丘和明教授治疗ITP时,以止血、消瘀、宁血、补血为法,自创滋阴止血方(主要由熟地黄或生地黄、 山药、山茱萸、仙鹤草、地稔、小蓟、连翘、荆芥穗、甘草等组成)为基本方,随症灵活加减,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小板计数水平,使患者逐渐摆脱激素依赖。
    32  姚乃礼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用药规律与经验探讨
    张强,吕文良,张小平
    2021, 38(7):1486-1491.
    [摘要](24) [HTML](0) [PDF 1.42 M](337)
    摘要:
    选取姚乃礼教授采用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有效病案,采用频次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结合专家访谈的方式探讨姚乃礼教授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经验与用药规律。共纳入姚乃礼教授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处方88首,用药131味,总用药频次为1 280次。姚乃礼教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常用的药物为甘草、茯苓、黄连、莪术、浙贝母,其次为法半夏、太子参、炒白术、醋鸡内金等;寒温并用,所用药物以甘、苦、辛味药物为主;以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为治则;治疗思路以“固护中焦,预防为要”“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特点。
    33  陈延基于肝脾阴虚病机拓展资生丸的临床运用
    李秋慧,洪靖,黄智斌,指导:陈延
    2021, 38(7):1491-1495.
    [摘要](40) [HTML](0) [PDF 1.36 M](506)
    摘要:
    资生丸为明代名医缪希雍治疗妇女阳明脉衰、胎无所养之胎堕而创立的方剂,具有益气安胎的功效。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淮山药、莲子肉、芡实、陈皮、桔梗、炒薏苡仁、白扁豆、白豆蔻、藿香叶、泽泻、黄连、山楂、麦芽、甘草组成。陈延主任立足资生丸治疗阳明脉衰的本意,深入分析该方适用病证的病位、病机,认为资生丸适用病证的关键病位在肝脾,关键病机在于肝脾阴虚,对临床因肝脾阴虚而出现的不思食、食入难化、腹部胀满、大便溏薄、小便频数、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等病症,可加减运用资生丸以治阳明厚肝体(补脾以养肝阴缓肝急)。陈延主任对资生丸的古方新用,进一步拓展了该方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临床诊疗及用药提供了思路。
    34  袁青基于“脑-肠轴”理论应用靳三针治疗失神经验
    梁晓静,淳于宣璐,钟悦,指导:袁青
    2021, 38(7):1495-1500.
    [摘要](33) [HTML](0) [PDF 1.40 M](400)
    摘要:
    “脑-肠轴”是指胃肠功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双向调节轴,与胃肠功能相关的肠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涉及神经、免疫、内分泌、肠道菌群传导通路。胃肠道疾患与失神相关的精神障碍类疾病可相互影响。传统针灸经络理论亦提示,失神者需注重调理胃肠,以达到腑通神安。袁青教授传承“靳三针”针灸理论,结合现代“脑-肠轴”研究成果与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治疗“失神”的方案:选用靳三针中的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 1.5 寸之处)、定神针(双侧阳白穴及印堂穴)、智三针(神庭穴及双侧本神穴)、手智针(劳宫穴、神门穴、内关穴)以及足智针(涌泉穴、泉中穴及泉中内穴)以调神;加用胃三针(足三里穴、中脘穴、内关穴)、肠三针(天枢穴、关元穴、上巨虚穴)以调理胃肠疾病;选用申脉穴、照海穴以及公孙穴为主要配穴。袁青教授提出的调神针法为针灸临床提供了思路。
    35  脾胃体用理论及其临证运用探析
    何聪,王晓素,闫秀丽,朱生樑,方盛泉,周秉舵
    2021, 38(7):1501-1505.
    [摘要](27) [HTML](0) [PDF 1.38 M](386)
    摘要:
    脾胃体用理论为中医脾胃学说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体现。“体”指脏腑的组织结构、形体,“用”指脏腑的生理作用、机能;脾以纯阴之体而蕴阳气,胃以纯阳之质而纳阴津;脾主升清,脾用属阳;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用属阴。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阴阳相交、纳运相得,共同维持着人体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平衡。 临证运用时,可选慎柔养真汤荣营脾体,附子理中丸温助脾用,麦门冬汤滋润胃体,吴茱萸汤暖健胃用。临床论治脾胃病可基于脾胃体用理论,注重脏腑整体观。
    36  基于德尔菲法的寻常型银屑病脾虚湿瘀证诊断标准的建立
    谢秀丽,,卢传坚,,罗亚
    2021, 38(7):1506-1513.
    [摘要](19) [HTML](0) [PDF 1.43 M](370)
    摘要:
    【目的】 采用专家调查的方式筛选寻常型银屑病脾虚湿瘀证的诊断指标,评价其重要性,以形成寻常型银屑病脾虚湿瘀证的证候诊断标准。【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分析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协调程度,根据第三轮调查结果的权重将各诊断指标分为主症及次症,形成多个证候诊断标准判断条件选项;再通过两轮专家的调查与判断,以形成寻常型银屑病脾虚湿瘀证诊断标准。【结果】 全国共有35位专家参与了本次德尔菲法专家调查。采用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变异系数、权重系数等指标对3轮问卷调查的证候诊断指标进行筛选,得到诊断指标23个。经同类合并后,形成主症(A)6个,包括皮损处于静止稳定期、皮损斑块肥厚(浸润明显)、皮损颜色暗红或紫暗共3个局部症状(Ⅰ),肢体倦怠、脘腹胀闷、舌淡胖或淡暗及苔白润或腻共3个全身症状(Ⅱ);次症(B)11个,包括皮损搔抓破损后渗出明显、鳞屑肥厚、鳞屑附着紧共3个局部症状(Ⅰ),面色 白或晦暗无华、神疲或嗜睡或少气懒言、纳呆或呕恶、口淡不渴、便溏等共8个全身症状(Ⅱ)。专家认可度较高的诊断标准判断条件选项为3种:主症中的局部症状(AⅠ)任2项+主症中的全身症状(AⅡ)任2项;主症中的局部症状(AⅠ)任2项+次症中的全身症状(BⅡ)任4项;主症中局部症状(AⅠ)任2项+主症中全身症状(AⅡ)任1项+次症中的局部症状(BⅡ)任2项。【结论】 本调查研究的专家积极程度和专业程度较高,意见可信度较高,且协调程度较高。经过5轮调查,基本形成寻常型银屑病脾虚湿瘀证的诊断标准。
    3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药治疗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
    肖晶旻,谢倩文,刘少南,孙璐,何嘉莉,杨丽虹,张腊,郭新峰
    2021, 38(7):1513-1519.
    [摘要](23) [HTML](0) [PDF 1.55 M](360)
    摘要:
    【目的】 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探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中医药治疗意愿及影响因素,了解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对于治疗方案的期望及需求,为DPN未来的中医药循证医疗决策提供意见及建议。【方法】 基于扎根理论,采用目的性抽样法于2019年6月至12月选取广州两所三甲医院DPN住院患者进行半结构式定性访谈,采用三级编码及撰写备忘录的方法分析访谈资料。【结果】 对14例DPN住院患者的访谈结果显示:DPN患者中医药治疗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核心范畴为“稳定病情”,主要包括疾病认知、对中医的态度、医疗环境、人际关系、治疗期望5个范畴。患者希望病情经过治疗得以稳定,期望能够得到有效、持续、副作用小及便利舒适的治疗方式。患者对具有调理作用的中药汤剂存在一定偏好,并认同心理状态对疗效的影响,认为家人的陪伴及医患有效沟通是影响其顺利治疗的因素。【结论】 未来在DPN的临床诊疗中应当结合患者对中医治疗措施的偏好和经验,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DPN慢病管理系统;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促进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医患关系的改进。同时将患者偏好纳入临床研究的范围内,在DPN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的形成过程中也应考虑患者对于干预措施及其安全性的意愿及看法。
    38  中成药注射液治疗IgA肾病临床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
    林云鑫,黄英杰,黄慈辉,刘家玥,霍晨星,庄泽钦,李丹,杨曙东
    2021, 38(7):1519-1530.
    [摘要](34) [HTML](0) [PDF 2.39 M](360)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中成药注射液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搜索有关采用中成药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比单用西医常规治疗IgA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逐步筛选纳入文献后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23篇,包括1 709例患者,主要涉及疏血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杏丁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7种中成药注射液。与西医常规治疗比较,灯盏花素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杏丁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分别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均能显著提高总有效率(P<0.05);参芪扶正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分别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均能显著降低血肌肝(SCr)水平(P<0.05);川芎嗪注射液、杏丁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分别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均能显著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P<0.05);灯盏花素注射液、杏丁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分别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均能显著降低血尿素氮(BUN)水平(P<0.05);灯盏花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分别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均能显著降低尿白蛋白水平(P<0.05)。优选概率排名曲线(the 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UCRA)分析结果表明,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提升总有效率方面,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降低SCr水平方面,以及杏丁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降低BUN水平方面的疗效最优可能性最大,黄芪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降低24 h尿蛋白及尿白蛋白方面的疗效最优可能性最大。【结论】 中成药注射液在治疗IgA肾病方面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该研究结论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了一定的循证参考,但仍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应用研究加以验证。
    39  补肾类中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指标研究述评
    蒋晓梅,李贺月,徐海霞,张尊胜,李虹,张育斌,马力凤,李林霞
    2021, 38(7):1531-1536.
    [摘要](40) [HTML](0) [PDF 1.37 M](379)
    摘要: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影响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不孕症能否取得妊娠成功的因素之一。补肾类中药可通过调整阴阳、益精补髓提高子宫内膜的容受性。通过综述补肾类中药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的超声学指标、组织形态学指标、细胞间黏附分子、细胞因子、调节基因等的影响,认为补肾类中药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可能与改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子宫内膜血流等超声学指标及改善组织形态学结构、胞饮突等组织形态学指标,促进子宫内膜整合素β3蛋白、白血病抑制因子蛋白及mRNA的表达,提高血管内前列腺素水平及子宫内膜HOXA10水平等有关。综述补肾类中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机理,可为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患者的疗效提供参考。
    40  原发性痛经的肌肉骨骼因素及中医非药物治疗述评
    王宣尹,邝梓君,袁烁,陈浩然,叶丽妮,曾诚
    2021, 38(7):1536-1540.
    [摘要](38) [HTML](0) [PDF 1.35 M](393)
    摘要:
    对近年来原发性痛经的肌肉骨骼致病因素及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效果与机制进行综述。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和骨盆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子宫位置、骨盆结构、骨盆周围肌肉和韧带等的改变,都可能造成子宫骨盆血液循环障碍,局部代谢异常,前列腺素分泌增加,子宫收缩增强,导致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中医非药物疗法如整脊、推拿、局部针刺、肌肉拉伸、运动疗法等可改善原发性痛经的疼痛以及其他症状;部分疗法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疗效机制可能与恢复和改善子宫与骨盆的解剖结构,使周围神经、肌肉、韧带、血管发生微观改变有关;在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可能与调节前列腺素的分泌有关。中医非药物疗法可减轻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赖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望成为原发性痛经的补充和替代疗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